隨着基金一季報的披露完畢,次新基金申贖情況浮出水面。
《證券日報》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52隻次新基金相比首募時出現不同程度“縮水”,平均每只凈贖回率31.12%,佔次新基金數量的七成。“而為了應對贖回壓力,部分取得較好收益的次新基金實施了"分紅"。”一位基金業內分析師對《證券日報》基金周刊&&。
基金業內人士告訴《證券日報》基金周刊,通常情況下,在新基金成立後2個月以上趕上季報或者年報披露的,應披露季報或年報。不滿2個月的新基金可披露也可不予披露。
照此説法,今年的1月31日之前成立的新基金,和去年11月1日之後成立的新基金,此次一季度報告的披露應為其首次披露的定期報告。
《證券日報》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符合上述條件的次新基金有74隻(分級及債券型基金分開計算),剔除10隻去年年末已有季報或年報披露的次新基金。剩餘的64隻基金,其一季度末相比於其首募時規模只有6隻基金份額增加,6隻份額未變,其餘52隻基金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縮水”,佔了70.27%。相比於去年四季度末,52隻次新基金份額規模平均每只凈贖回率為31.12%。
6隻相比首募時實現凈申購的基金分別是大成深證成長40ETF、工銀瑞信深證紅利ETF、滙豐晉信消費紅利、長信利息收益、中銀穩健雙利A、華安上證龍頭ETF。其中,工銀瑞信深證紅利ETF凈申購率達148.41%,大成深證成長40ETF凈申購率達132.76%。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普通股票型基金,在平均每只基金凈贖回率達30%以上的背景下,滙豐晉信消費紅利卻逆市凈申購,其凈申購率為11.19%。
通常對於貨幣基金來説,過了首募期,份額規模縮水現象也在所難免,但是長信利息收益也出現了凈申購現象,凈申購率為83.74%。而中銀穩健雙利A、B級分別出現凈申購和凈贖回,凈申購率和凈贖回率分別為19.44%、56.13%。
52隻次新基金中,相比首募時,份額規模縮水最厲害的是國聯安貨幣基金,wind數據顯示,國聯安貨幣A比首募時份額規模縮水了90.22%,國聯安貨幣B比首募時份額規模縮水了78.88%。資料顯示,該基金成立於今年1月26日。
面對贖回壓力,基金公司如何應對?一位基金業內分析師對《證券日報》基金周刊&&,次新基金業績較好的,會選擇分紅來應對贖回壓力,基金公司及時進行分紅,一方面可以將凈值降下去,讓投資者落袋為安
,減小基民贖回衝動;另一方面,分紅也是持續營銷的重要手段之一,基金公司在面臨大額贖回後,借助這種方法可以吸引基金投資人申購,防止份額持續降低。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根據wind數據統計顯示,上述52隻次新基金中,自去年11月1日至今年4月25日,共有諾安全球黃金、南方金磚四國分別分紅1次,易方達歲豐添利分紅2次;相比首募時,一季度末前2隻基金凈贖回率分別為26.43%、42.51%,與52隻發生凈贖回次新基金平均凈贖回率31.12%比較,並無明顯改善。易方達歲豐添利由於尚在封閉期,其份額規模不變;3隻基金自成立至今年4月25日複權單位凈值增長率分別為7.5%、5.52%、2.11%。而接受採訪的其他部分基金公司均&&,如果該公司的次新基金收益率能上一個&階,也不排除採用分紅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