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160公司上市 高PE及潛規則成隱憂
2011-04-16   作者:楊卓卿  來源:華夏時報
 
【字號

    急進的數字讓我們看到國內PE行業發展的一角,如此兇猛瘋狂。
  清科統計中心數據顯示,2011年第一季度,在清科研究中心關注的境外13個市場和境內3個市場上,共有160家企業上市,其中中國企業共有105家在境內外市場上市,約為其他國家企業IPO總數的兩倍。中國企業上市融資總額達184.34億美元,佔全球融資總額的58.0%,平均每家企業融資1.76億美元。
  而在另一方面,這個行業也逐漸暴露出愈發露骨的弊病。一級市場的高PE、PE投資關係化及行業內不規範的競爭,甚至讓這個行業的投資大佬感覺不到這是PE行業的如春光景,反而難以承受這其間的巨大壓力。

  高PE硬傷

  全民PE的勝景下,高估值成為PE行業的最大硬傷。
  “我一點沒覺得現在是PE行業的盛世,做了多年的PE,雖然2010年的行業爆發式發展,我並沒有感到投資比以往好做,相反,競爭的增加讓人感覺更多的是壓力增大。”不久之前,管理着奧銳萬嘉等多家創投公司的闞治東如是向記者&&。他直言,儘管近幾年是PE行業的豐收之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這些公司高市盈率的發行。“由於在二級市場上新股總是被爆炒,因此PE投資成本也是水漲船高,高PE的股權投資為日後行業發展埋下隱患。”
  數據顯示,2010年,共計超過80家公司發行市盈率在70倍以上。其中,創業板企業發行市盈率尤其突出,10月份創業板推出周年之際,130家上市企業平均發行市盈率達65倍。
  儘管將大部分精力放在VC行業,只是部分參與PE項目,力合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總裁劉建雲也向記者談起他本人的業內感受:“比如在2008年底,甚至在2009年3月份之前,業內去拿一個項目的PE通常是6—8倍。而現在,一個準備明年上報材料上市的項目,開價一般在今年預期凈利潤收益的15—18倍。”
  而今,創業板業績高成長難繼,市場高估值風險也陡增。今年第一季度,創業板指數暴跌11.37%,如果從去年年底的收盤價高位來計算,截至一季度末,創業板指數跌幅已近20%,市場的去泡沫狀態明顯。
  同樣,二季度的創業板頹勢依然,劉建雲不無憂慮地&&:“隨着創業板擠泡沫過程的延續,那些高價拿下項目的PE確實承受着不小風險。所投項目能不能上,上市之後的收益,以及其成長性都是問題。”
  對於此事,深圳市創東方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肖水龍&&:“PE火爆現象還會持續,但新股高市盈率發行這種狀況會趨於理性,PE人士拿項目的衝動也會慢慢削減,而且估計在2011年下半年行業就會顯示出分化的勢頭。畢竟,PE市場的資源是有限的,現在全民PE的狀態並不健康,市場熱得快,或許也會冷得快。”

  募資容易投資難

  在高PE之外,“VC投資PE化,PE投資關係化”也成為行業弊病。
  “以前是投資容易募資難,現在是募資容易投資難。”東方富海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瑋甚至直白地向記者&&:“我個人覺得,在國內人民幣基金裏,現在‘關係’可能比‘品牌’重要。”
  現在業內的情況是,Pre-IPO項目被瘋狂爭搶,所謂“關係”已導致PE的尋租“潛規則”,而PE腐敗成了圈內公開的秘密。
  “從融資的角度講,首先一個公司會考慮誰的報價高,這點毫無爭議。而在這之後,報價在同一水平線上的則會考慮哪個創投擁有政府資源,如,哪個創投擁有券商背景。而更為專業的機構,則以提供全面的PE服務來塑造品牌。”陳瑋告訴記者。
  據記者了解,儘管目前Pre-IPO項目的普遍估值已經水漲船高,甚至高達20倍。但券商機構卻可以拿到估值在5—6倍市盈率的項目,因為在這些交易裏,券商“直投+保薦”模式對企業很具吸引力,企業為順利謀求IPO,甘願讓出部分利益給券商。而券商投資這些公司股權1年即可通過上市退出來兌現收益,穩賺不賠。
  在陳瑋看來,行業消除這些不規範仍需要很多時日。首先,上市公司數量要積累到一定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其次是在投資人中,有40%以上是長線機構投資者,如保險資金等。三是國內要有較多的專業投資機構,比如專注於新能源、IT、醫藥等的投資機構。
  “目前,行業確實存在無序的狀態,不僅在於高PE及PE投資的關係化,行業方面不規範的競爭同樣是弊病。就監管來講,只能採用備案制,更為緊密的監管對這個行業也不合適。”深圳另一位創投人士也是如此感嘆。
  相對來説,深圳市天圖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投資總監馮衛東比業內大部分人士更為樂觀,他&&:“高PE確實是行業最大的弊病,就拿項目而言,大體上是比較市場化的,價格還是最具參考性的指標,尤其是對民營企業。”
  然而,對於已昭然若揭的PE腐敗,馮衛東也只能&&無奈。“某些券商利用自己的保薦身份對正在成長期的企業進行強制利益捆綁,企業往往無法拒絕,因為通道有限,競爭過於激烈。PE腐敗主要鑽了中國市場審查的漏洞。中國市場現在總體上比較規範,但畢竟不成熟,一二級市場沒有完全彌合,創業板重心下移,導致市場有一個套利空間。”

  行業側影 離職潮涌2011

  愈演愈烈的離職風波是PE行業發展不得不提的一點。
  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數據庫産品CVSoruce掌握的數據,在國內活躍的主流投資機構中,2009年與2010年均有超過23名高層投資人(基金合夥人/董事總經理級別)宣布離職,而今年僅前兩個月,離職的高層投資人數量已達7人;2009年與2010年分別有8名和6名中層投資人(董事/總監級別)離職,而今年前兩個月,離職的中層投資人數量已達3人。以目前的趨勢判斷,2011年全年的中高層投資人職位變動很可能比前兩年更加頻繁。
  “對於以封閉式私募基金管理為主要運營模式的VC/PE行業而言,由於高層投資人通常存在關注行業與投資流程上的分工,這類重要決策成員的離職有可能對基金的管理者(GP)和投資人(LP)造成連鎖影響。比如説,原基金的後續募資難度提高;原基金在特定行業的後續投資能力下降; 原基金對已投資項目的管理和支持能力下降,失去潛在的高回報機會;或者,投資人在新基金就職後,其投資與原基金産生利益衝突等。”投中集團研究總監李瑋棟指出。
  據了解,正是考慮到人事變動給基金管理團隊帶來的諸多問題,在近年來國內外成立的典型有限合夥制VC/PE基金募集協議中,往往設置關鍵人條款:當基金管理團隊的核心成員意外身故或離開基金時,LP將自動中止向基金進行資金承諾和後續投資,恢復與否,需要由LP集體投票決定。
  上海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向記者&&:“在業內倒沒有聽聞由於高層投資人離職導致LP中止向基金出資的現象,但由於離職導致基金回報率的變動卻很難用具體數字來估算。”
  而馮衛東則認為:“這其實也算行業興盛的一個反應,新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離開老公司另謀行業新發展也是出於對PE前景的看好,是正常現象。”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傳證監會對中小盤公司IPO比例增設上限 2011-04-14
主營業務單一 浙江圍海建設IPO存經營隱患 2011-04-14
一季度112家中國企業IPO 海外上市活躍度下降 2011-04-08
完善制度設計 讓誠信保薦護航IPO 2011-04-01
高管低價入股 鴻利光電IPO項目現利益鏈 2011-03-3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借鑒美國經驗完善發行審核機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強震與“經濟海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