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月末、季末,銀行高收益率理財産品就火熱出爐;而一旦過了月末、季末,理財産品收益率又重新回落至正常水平。收益率逢月末漲的背後折射出銀行月末對存款資金的饑渴。證券時報記者發現,銀行大多通過以下投資方式來實現高收益率。
一是用於同業拆借。今年春節前後資金面異常緊張,曾一度導致同業拆借利率大漲至8%(年化)以上,部分銀行理財産品選擇將理財産品資金用於同業拆借,輕鬆獲得超過6%(年化)甚至7%的高收益率,吸引了無數眼球。
二是用於房地産融資項目。在屢次加息、上調準備金率以及房地産調控之後,目前最缺錢的當屬房地産開發商了。據了解,目前房地産開發商融資的利率已達到15%左右,為房地産開發商融資的信託計劃和銀行理財産品預期收益率自然不低,此前招行發售的綠城信託計劃的預期年化收益率達7%。
三是銀行讓渡資産收益。如果説今年春節前後短期理財産品收益率飆升得益於資金面緊張的大環境,那麼,3月末部分銀行短期理財産品依然能開出年化6%左右的高收益率,則有點不可思議。
3月末發售的一款期限為7天、到期收益為6%的高收益理財産品,其説明書稱,産品的投資範圍為債券及貨幣市場工具、銀行承兌匯票、信託受益權等,其他類似的短期限、高收益理財産品也主要投資於貨幣市場。
然而近期貨幣市場的收益率水平並不盡如人意。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顯示,3月份以來,7天同業拆借利率最高時也只有2.9958%,同期7天債券回購利率最高也僅達3.26%。
銀行超短期理財産品能達到接近6%的收益水平,並大幅超過貨幣市場利率,或許與銀行讓渡資産收益有關。普益財富方瑞就認為,銀行可能將持有的較長期限的資産短暫轉讓給理財産品持有幾天,並按該項資産原有的收益率來計算。
事實上,銀行之所以拼命抬高收益率主要是為了博得更多儲戶的青睞,月末或季末吸引更多的資金沉澱銀行。此類産品的特點是發行時間集中於月末、季末,且認購門檻高。其中,上述7天期産品的認購門檻高達300萬元。
四是拆借資金用於炒股。還有一部分銀行理財産品通過投向分層集合信託計劃中的優先受益權獲得6%~7%左右的高收益率。
此類産品名義上為投資股票等權益類資産,事實上作為優先受益人收益率有一定保障,相當於借錢給分層信託計劃的一般受益人用於投資股票等權益類資産。
五是博概率。近期一部分高預期收益率的結構性理財産品再度重出江湖,最高預期收益率動輒超過10%甚至達到24%,這些結構性理財産品涉及較多的挂鉤標的包括貴金屬、股票、商品等。
此類産品要想實現最高預期收益率,挂鉤標的需達到設定的條件,否則最低收益可能接近零,因此此類産品實現高收益的概率取決於理財産品所設定條件實現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