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們的清華故事
2011-04-13   作者:  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字號

    清華園裏走出了無數學者大師,還有眾多政治偉人。尤其是一些政壇領導人,他們曾就讀於水木清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如今仍然心繫母校,有的常去探看,有的回到清華大學任職、執教,都成就了母校一段段佳話。
  “西山蒼蒼,東海茫茫,吾校莊嚴,巍然中央。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大同爰躋,祖國以光。”當年的清華大學老校歌激昂猶在。
  今天,清華學子即將迎來母校百歲誕辰。這所於辛亥革命當年建立起來的學校,植根中華民族的沃土之上,在崢嶸歲月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精神和優良的傳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百年來,清華園被青年們稱為“令人神往的知識聖地”,從中走出的各領域領軍人物更是數不勝數。尤其是一些政壇領導人,他們曾就讀於水木清華,“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如今仍然心繫母校,有的常去探看,有的回到清華大學任職、執教,都成就了母校一段段佳話。
  近日,《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走進清華大學,找尋這些領導人的足跡,為您講述他們的清華故事。

  輝煌校史跌宕起伏,經世治國人才濟濟 世紀清華與民族共命運

  3月的清華大學,草坪微綠,百花待放。這座令中華學子十分嚮往的高等學府,已經走過了一個世紀的風雨滄桑,即將在4月24日(清華將每年4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定為校慶日)迎來百年華誕。
  環球人物雜誌記者來到清華時,這裡到處瀰漫着節日般的氣氛。無論是在莊嚴雄偉的大禮堂,還是在典雅肅美的老式教學樓,迎接校慶的彩色標語和橫幅隨處可見。各個學院的宣傳欄上,都張貼着校慶活動時間表或倒計時牌,一名經濟管理學院的大四學生告訴記者:“我為自己是一名清華人而自豪,也為能親眼見證這一歷史時刻感到榮幸。”

  用“庚子賠款”建校

  100年春華秋實,100年薪火相傳,清華園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蘊含着一個故事、書寫着一段傳奇、鐫刻着一種精神。回顧百年崢嶸歲月,清華大學始終與民族共命運、與時代同進步。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於1911年建於北京西北郊的清華園,是由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每年向美國派遣100名留學生。原因在於1900年(庚子年),八國聯軍佔領了北京紫禁城皇宮。第二年,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向西方聯軍賠款總額高達9.8億兩白銀,其中美國分得3200多萬兩。1904年,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承認賠款“實屬過多”,同意“退還”部分“額外”賠款,並要求退款必須為中國學生赴美留學之用,企圖從知識上和精神上“影響”未來的中國精英階層。1912年,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學校於1925年設立大學部,除留美預備班外,又開始招收四年制大學生。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29年,留美預備班取消,第一屆大學生也剛好畢業,才有了嚴格意義上的清華大學。

  心繫國難,勵精辦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清華和北大、南開三校南遷,先到長沙共同組建長沙臨時大學,後遷至昆明,改校名為“西南聯合大學”。在前後8年極其艱難的環境中,全體師生以“剛毅堅卓”為校訓,心繫國難,勵精辦學,“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等方面均有傑出表現。
  抗戰勝利後,曾遭日寇蹂躪的清華園已是滿目瘡痍。清華師生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學校復建工作中去。解放戰爭時期,清華校園中的進步力量日益壯大,在中共清華地下黨的引導和影響下,組織了一系列愛國運動。
  新中國成立後,高等教育進行了一系列調整。清華由一所綜合性大學變為多科性工業大學,原有的文、理、法學院基本全部調整到他校,綜合實力受到一定影響。不過,清華還是克服重重困難,為新中國工業化建設培養了一大批優秀建設者,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儘管“文革”期間,清華的正常秩序受到嚴重影響,教學、科研等工作幾乎陷於停頓狀態,但隨着動亂結束,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清華大學取得了飛速發展,逐步確立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模式,目前已成為一所設有理、工、文、法、醫、經濟、管理和藝術等學科的綜合性大學,正向世界一流大學的目標昂首邁進。

  大師雲集,領導人輩出

  清華園裏走出了無數學者大師,還有眾多政治偉人,他們如同璀璨的明星,散落在清華大學綿延起伏的校史長河中,撫今追昔,令人感慨萬千。
  清華老校長梅貽琦曾説:“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乃有大師之謂也。”水木清華,辦校伊始就人才濟濟。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學校奠定了“中西兼容、文理滲透、古今貫通”的基調,潘光旦、朱自清、聞一多、吳晗、梁思成、金岳霖等赫赫有名的清華學子在這裡演繹傳奇人生,還有才子佳人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傳世愛情。
  在自然科學方面,清華培養的人才更是數不勝數,而且在各自領域的地位也是舉足輕重,如鄧稼先、錢三強、楊振寧、李政道、竺可楨、高士其等等。梁啟超曾讚嘆道:“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會,促進我政治。”這正是對這些棟樑之才的真實寫照。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大學,用一個世紀的滄桑和風采,築就了中華民族崛起的脊梁。新中國成立後,從清華大學走出的不僅有科學領域的領軍人物,如“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周光召、火箭技術專家王永志等,還走出了許多政治領導人,擔任省部級以上職務的幹部就有300多位,其中國務院各部部長100餘人,省委書記、省長80餘人。他們在中國的政壇上大放異彩,也為母校清華續寫了更多佳話。


12345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清華找回另一半 2011-04-13
清華大學百年校慶保額近30億元 2011-03-30
清華教授獲第三屆麥肯錫中國經濟學獎 2011-03-23
何清華委員:要像禁止酒駕一樣狠治不當"三公消費" 2011-03-09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用西方邏輯闡述中國道理 2011-01-2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借鑒美國經驗完善發行審核機制[思想]胡舒立:日本強震與“經濟海嘯”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