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理財産品別被“只賺不賠”忽悠
2011-04-11   作者:趙偉莉  來源:新華日報
 
【字號

    據中登公司數據顯示,目前共有多達21隻基金同時在售;而各商業銀行今年1月份就發行産品1287款,與去年1月相比增加了772款。除此之外,隨着國際黃金、白銀價格飆升,國內投資黃金T+D、白銀T+D、紙黃金等産品也同樣銷售火爆。
  在大量理財産品上市的同時,理財産品的問題也隨之增多。南京投資者於女士累計投入180萬元買入6隻渣打銀行QDII理財産品,到2010年11月産品贖回到賬時,已經虧損80萬元。另外一位投資者沈女士投入3萬美金買入,到期時賬面縮水41%。除理財産品巨虧之外,被銷售人員忽悠、部分超短期理財産品將收益隱形攤薄等問題,屢屢曝出。
    目前,居民投資理財的意願仍在不斷增強。數據顯示,3月第一週,新增基金開戶數再度走高,達到10.9962萬戶,創下自去年12月以來的新高。
  專家就此認為,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應以平常心來看待理財産品的盈虧。與股市一樣,銀行理財産品、基金等也是一種投資方式,既然是投資,必然有賠有賺。在購買最少五萬元的理財産品時,應該仔細研究理財産品的性質、結構等相關內容後再下手,不要盲目聽取銷售人員的介紹。有的投資者認為,既然理財産品由專業的人士來研發和管理,不應該出現虧損。這種看法是片面的,也是不足取的。
  其實,讓投資者難以接受的,並不僅僅是虧損,而是理財産品的不透明。從産品設計、銷售宣傳、資金運營管理等各個環節,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透明因素。
  購買過理財産品的投資者,無不被字數很小、密密麻麻的説明書搞得暈頭轉向。説明書內大量的專業術語和計算公式,即便有耐心看完,也不一定看得懂。不同的産品,説明書的內容不同。僅就銀行理財産品而言,有保本固定收益型、保本浮動收益型、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等,每一種類型都有不同的規定,每一個産品投資標的都不同,而對於收益分配,每一家銀行也有不同的規定等等。
  按説,解釋清楚這些內容,是賣方的義務。但銷售人員在考核指標的壓力下,向投資者宣傳介紹産品時,往往只強調收益率,忽視風險的提示。另外,一些銷售人員還會通過宣傳産品銷售火爆、晚一會産品可能賣光的心理暗示,使投資者趕緊下決定。還有一些銷售人員,將保險産品與銀行理財産品混淆銷售。因此,有關方面亟待加強對銷售人員的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的管理和培訓。
  有些銀行的部分理財産品的設計極其複雜,尤其是挂鉤海外市場的理財産品,即便是專業金融背景出身的投資者也難以百分之百理解其本質。但是,無論市場波動導致産品升值或縮水,其利好總是傾向於銀行。由於銀行與投資者在信息層面的不對稱,投資者無法真正掌握理財産品價值的真實變動。
  理財産品募集的龐大資金,究竟是由誰來管理和運作,管理人的資質情況又如何?這也是一個投資者完全不清楚的問題。近日,基金行業內曝出數億元規模的基金,只由剛出校門的80後基金經理管理操作。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數據,在已披露出生年月的基金經理中,有15人屬於“80後”。這些80後的基金經理,只有數字模擬的經驗,並沒有實戰投資經驗,面臨突發情況時,很難及時有效地對基金進行管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光大銀行推理財産品 投資者微利光大暴利 2011-04-09
一季度約15%銀行理財産品“羞談”到期收益 2011-04-08
理財産品收益較勁新利率 2011-04-07
3月銀行理財産品發行同比翻番 2011-04-07
“清明版”理財産品收益率創新高 2011-04-06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湯敏:用特殊方式培養精英人才[思想]轉變發展方式必須轉變調結構方式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