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比利時人的中式傢具情緣
“也許前世我生活在明代”
2011-04-01   作者:記者 朱青 王學濤 白旭/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2006年4月26日,《永恒的明式傢具——侶明室收藏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行,比利時收藏家菲利普?德?巴蓋先生收藏的71件套明式黃花梨傢具首次漂洋過海在中國亮相。(新華社發)

    白天,菲利普德巴蓋作為比利時一家企業的顧問,西裝革履地&&於現代化的辦公室。而晚上當他回到家,坐在黃花梨木椅上休息時,卻如同穿越時空到了中國的明代。
  “也許前世我生活在明代,”他自己感慨説。
  菲利普對明代傢具情有獨鍾。
  “明式傢具輕巧、優雅,首先滿足了人身體和審美上的舒適,少見設計上的繁瑣。另外,設計者凸顯了人和物的關係,體現了中國道教的哲理。”他説。
  在菲利普的收藏中,有百餘件可以追溯到16至17世紀的中國明朝傢具,包括桌案、椅凳、櫃架、文玩等。其中絕大部分質地為黃花梨和紫檀等珍貴硬木,黃花梨香幾、黃花梨四齣頭椅、黃花梨展腿式半桌等是這個藝術創作黃金時期的代表。
  1989年,菲利普在香港第一次看到明代黃花梨傢具,就被中國的這項藝術品吸引了。憑藉着對藝術的敏感性,他收藏了一件明代儲物櫃,並決定要建立中國明代傢具的收藏。
  “菲利普第一次見到明代傢具時,跟它們説話。每看到一件,他都要説出他對傢具的感受,以及它們是怎樣影響着他。”菲利普的收藏顧問、香港明代傢具收藏家伍嘉恩説。
  “在四川時,一個民俗學者説我前生是中國人。在中國,我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是一個陌生人。”菲利普説,自己從18歲開始接觸中國文化後,一次次因為藝術踏上中國國土,就是想了解各地的風俗和文化。
  雖然走遍了中國的大街小巷,但是他的收藏品卻沒有一件是在中國成交的,而全部是通過倫敦、紐約等地的中介機構,從海外市場上購買到的。
  當他的收藏初具規模時,中國著名文物鑒賞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親自為他的收藏命名為“侶明室”,寓意菲利普和他的明式傢具收藏品做伴而居。
  20多年來,菲利普帶着他的收藏品,游歷了瑞士巴塞爾、法國巴黎、北京故宮,並且在2006年底讓他的明代傢具首次真正地回到了“娘家”———中國南京。
  “在這些展覽中,很多人對中國藝術了解得不多,但是他們都被藝術品吸引了,是美感染了他們。藝術品是文化交流最好的使者。”菲利普説,他想通過展覽,與更多的人分享收藏的喜悅,同時促進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傳播。
  2006年,71件明代黃花梨傢具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了專題展覽。當時專門為年歲已高的王世襄先生提前一天準備了預展,但是王世襄先生堅持在正式展覽的那天出席,想感受一下普通百姓對明代傢具的喜愛,並親自為展覽題名為“永恒的明式傢具”。
  菲利普坦言,能夠滿足自己的喜好和品味對他來説是最大的願望,但是最近幾年他並沒有什麼新的收穫。一是因為明式傢具流傳的總數也就不過千余件,數量不多,選擇越來越難;另外就是明代硬木傢具的價格已經超出了他的承受能力,這對於一個收藏家來説是“痛苦”的掙扎。
  事實上,明代傢具在西方古董界影響力越來越大。2003年“侶明室”的藏品曾經在巴黎進行了展出,吸引了眾多參觀者。
  今年是中國和比利時兩國建交40周年,菲利普帶着他的“侶明室”收藏再一次來到了中國,計劃於3月30日至4月17日,在北京恭王府向國人展示他的“讀往會心”黃花梨傢具收藏。
  “我會一直投身於明式傢具的收藏和展覽活動中,讓世人逐漸了解到它們的簡單、純粹和完美。”菲利普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黑龍江省1-2月傢具出口量同比增長14.1% 2011-03-30
2011年紅木傢具價格仍看漲 2011-03-17
Herm岢s全新定制傢具4月發布 2011-03-01
中國古典工藝紅木傢具門戶網站 2011-02-25
紅木傢具選購關鍵在於材質 2011-02-10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