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青年成台灣社會運動前鋒
2011-03-30   作者:  來源:南都周刊
 
【字號

    在今年1月底的寒冷冬夜,成千上百的年輕人在&&的“環境保護署”外舉辦守夜抗爭晚會。他們唱歌、演講,並在晚會結束後就地舉辦分組環境論壇,談着白海豚與濕地,直到凌晨在路邊的人行道上睡去。
  在香港,過去這兩年,80後青年的社會運動成為重要社會現象。他們反對建立香港到深圳的高鐵、保衛這條高鐵經過的農村菜園村,幾千人圍住立法會,幾十人下跪苦行,希望喚起社會關注。這些衝撞與反抗震驚香港社會,讓學者和媒體紛紛尋找各種解釋,為何原本以為比較自利、冷漠的新一代,竟然掀起香港社會的巨大騷動。
  這個80後/七年級生現象也正在台灣發生。
  1980年代時,隨着整個社會力的解放,各種風起雲涌的社會運動開始衝撞體制,校園中也出現學生去爭取學生權益,或者走出校園參與社會和政治運動,到1990年3月,在中正紀念堂的野百合運動為最高潮。此後,大規模學生運動逐漸退去,許多人開始説學生運動已死。
  到了2000年以後,當這些成長到20歲的80後進入公眾視野,人們開始説他們是不能承受壓力的“草莓族”,或者説是不行動只會在網上發牢騷的網民,説他們更現實、功利,不重視嚴肅的思考。
  這個説法有事實也有迷思。
  首先,在1990年代,隨着台灣逐漸建立起形式民主、早期反體制社會運動的日益制度化與專業化,以及伴隨着消費主義的強大支配力,1980年代大規模的反抗風潮似乎只成為浪漫鄉愁。以往,反對者可以把所有問題都認為是長期執政的國民黨的罪惡,但現在對新一代的青年來説,抗議的對象不再如此簡單,問題更為複雜,但這當然不代表社會矛盾真的減少,而是需要更深刻的反省與思考。
  再者,這個青年世代的確在某程度上比20年前更輕盈,但這不是專屬於這個世代青年人的特質,而是當前整個台灣公共領域的病症,台灣的公共領域尤其媒體日益蒼白貧乏,八卦娛樂化。我們必須自問:現在台灣主要媒體提供多少思辨養分給年輕人?當很多人説現在的學生缺乏歷史感時,主流媒體又有什麼歷史感?20年前雖然信息相對稀少,但是有更多深刻討論問題的報紙版面和思想性雜誌。
  當然,這是一個網絡時代,因而主流公共領域之外存在更多另類的公共領域,讓有心的年輕人更能接觸到廣泛而深刻的信息與知識。這也使得上述的結構性困境有了一個出口。
  而事實上,從1990年代初期至今,校園中從來不乏關心或從事校園改革或社會實踐的學生。而從六七年前開始(也正是網絡開始普遍時),更逐漸形成一個新的“行動主義”青年世代:先是有一批年輕人開始守護樂生療養院的行動(這個療養院是一個住了一批麻風病患並具有文化古跡意義的場所,政府為蓋“捷運”要拆遷),令人意外地吸引大批年輕人參與,並逐漸形成一個行動網絡。然後2008年年底爆發“野草莓運動”,幾百人從坐在“行政院”到在自由廣場埋鍋造飯,要求修改台灣過時保守的“集會游行法”。
  此後這幾年的社會運動都可以看到一批批積極的年輕人投入,尤其是這幾年火熱的農村議題和環境議題,如反對農業再生條例對農業的傷害、反對中部科學園區對環境的破壞、反對國光石化工廠對環境與食物的污染等等,這批青年行動者已經成為這些運動的街頭前鋒,或是深耕社區的草根工作者。
  例如在今年1月底的寒冷冬夜,成千上百的年輕人在&&的“環境保護署”外舉辦守夜抗爭晚會。他們唱歌、演講,並在晚會結束後就地舉辦分組環境論壇,談着白海豚與濕地,談着土地正義,談着台灣的環境願景,直到凌晨在路邊的人行道上睡去。這場活動的組織者是“青年反國光石化聯盟”,就是一群以80後為主的年輕人。
  這不是一個特例,而是這幾年台灣公民運動的一個重要現象。在此之前,既有的社運團體和NGO是各種社會運動的行動主力,學生大多只是參與他們組織的活動。但這幾年這些大多不屬於特定社運團體的年輕人,卻在這些重大議題上扮演了與既有的NGO攜手並進的角色。這個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是網絡的興起,讓這群年輕人可以透過網絡連結起來,並進而産生行動,而不用像以往必須依靠NGO團體作為主要協調的組織機制。
  1960年代曾有一首歌曲《時代正在改變》成為那個時代台灣青年運動的經典歌曲,而如今聽來竟是如此貼切:
  “政客們,請注意人們的吶喊/不要在阻擋在路上……一場戰爭正在外面進行/憤怒地進行/並且將撼動你們的窗和墻/因為時代正在改變//父母們,不要批評你不了解的東西/你的兒女已經不是你能掌控的……如果你不能伸出手幫忙,那就不要成為變遷的阻礙……”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上升無望的香港“80後” 2011-03-07
保險定投讓80後告別“月光” 2011-01-28
中國社科院:80後漸成為流動農民工主體 2010-12-15
80後當道:已漸成社會中堅 2010-11-05
“80後”成消費市場主力軍 2010-05-17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