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化漲價背後 消費者為廣告埋單
2011-03-29   作者: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字號

    寶潔、聯合利華等日化巨頭將於下月集中漲價,中小日化企業搶搭漲價“便車”現象,又引起了部分地區的消費者開始囤貨。
  只要注意當前漲價的企業或者行業,均把提價理由歸咎於原材料成本上升,企業壓力過重。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日化企業的這一理由有些站不住腳,因為有些不同種類的日化産品原材料價格在最終售價上所佔的比例並不一樣,有些僅佔不到四成,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日化企業的營銷費用卻佔據了成本的近六成,而且還在逐年增長。
  因此,日化企業的漲價其實是讓消費者為它們日益增加的高營銷費用埋單。

  高額廣告支出

  對於本輪日化産品漲價的原因,寶潔、聯合利華等多家日化企業解釋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聯合利華大中國區副總裁曾錫文對《第一財經日報》分析説:“日化行業所用的原料大部分是石油的副産品,目前國際油價已從去年的50美元/桶漲到了現在的100多美元/桶,石化類産品價格上漲了60%,植物油價格上漲了50%~60%,無機鹽價格上漲了40%~50%,而運輸物流成本也比去年同期上漲了不少。”
  “成本上升只是漲價的部分因素。”曾在知名跨國日化企業工作過的凌雁管理諮詢公司首席諮詢師林岳告訴記者,其實,不同種類的日化産品原材料價格在最終售價上所佔比例不一樣,比如洗衣粉可能佔到60%~70%,洗衣液、牙膏、洗髮水等原材料成本佔30%~40%。
  “産品價格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企業用在了廣告等營銷推廣方面,部分日化産品的廣告和促銷員等營銷費用甚至佔據成本的50%~60%,而且營銷廣告費用每年都在增長,這給了企業很大的成本壓力。”林岳説。以央視為例,在頻道資源沒有很大變化的情況下,2010年廣告招標突破109億元後,2011年其黃金時段招標金額達到126億元,連續兩年保持近20%的增幅。
  AC尼爾森調查顯示,2010年中國廣告投放排名前三的分別為寶潔、歐萊雅和聯合利華。美國市場研究公司Kantar Media的最新數據也顯示,寶潔連續第八年成為支出最高的廣告主,2010年該公司的廣告支出為31億美元,比2009年增長17.7%。
  寶潔於2010年8月3日公布的2010財年第四季度及2010財年年報顯示,2010年度凈銷售額增加3%至789億美元,銷售額增長4%。其中在亞洲和中歐及東歐、中東、非洲地區都出現了高個位數的增長。營業利潤率增加了30個基點,這主要得益於毛利潤的增加,但大部分被較高的銷售總務管理支出所抵消。
  “日化企業是不會削減廣告費用的,”林岳&&,“因為減少廣告的後果就是減少曝光率,然後很快會被其他品牌所替代,市場佔有率減低。”他説,中國市場上消費者品牌忠誠度較低,所以日化企業就需要持續增加廣告費用來維持高曝光率。而對跨國公司來説,漲價帶來的風險顯然比減少曝光率帶來的風險小得多,更何況漲價的成本可以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而針對日化巨頭的集中漲價,有網民如此&&:“民族日化企業不是被擠垮,就是被賣給老外了,現在自然是人家説了算。”

  中小企業搭車漲價

  對於寶潔、聯合利華、立白、納愛斯等日化用品集體漲價,另一個質疑是,他們是如何做到“不約而同”的?因為在此前的3月3日,西班牙政府反壟斷機構國家競爭委員會公布的報告稱,法國歐萊雅公司、美國寶潔公司、德國漢高集團等8家化粧品製造商共同操縱價格形成壟斷,將對它們處以總共5000萬歐元(約合6980萬美元)罰款。
  但曾錫文&&,中國的日化用品市場上並不存在日化用品公司聯合漲價一説:“日化行業有跨國公司,也有不少民營企業,是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不同廠家的産品和品牌非常豐富,消費者選擇範圍非常廣泛。”
  不過事實是,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市場營銷係教授晁鋼令説:“一旦這些日化巨頭的産品漲價,只要漲得不離譜,消費者一般不得不接受;即便是物價監管部門,只要漲價幅度在被認定的合理範圍內,並且有合理的漲價原因,一般而言,也無法干預。”
  而對於日化巨頭來説,即使有些消費者會因此選擇國産品牌或者中小企業品牌的産品,在跨國公司看來這只是漲價的“陣痛”。從長遠來看,由於原材料的壓力,如果這些中小企業不漲價,就沒有足夠的利潤來做廣告營銷,沒有足夠的市場曝光率,不能促進銷售額的上升,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並最終被市場淘汰。所以大多數時候,這些中小企業也不得不跟風漲價。
  廣州一家中型日化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該企業創業初期就曾花高價請明星代言,日化企業激烈競爭的生長環境決定了企業必須重視營銷推廣,“我們的成本壓力更大,如果不跟着這些大企業一起漲價,反而自己設定漲價時間和幅度,根本無法達成目標,還會被淘汰。”
  日化專家馮建軍&&,對於存在“被動提價”可能性的本土企業而言,在外資佔據七成市場的格局下,營銷壓力的確大過成本壓力,不過企業還是應該通過多做不同品類、延伸産品線、投放新産品、換新包裝等方式加大與消費者接觸面來提高銷售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行業巨頭集體漲價 涉嫌價格聯盟遭聲討 2011-03-27
漲價傳言引日化用品搶購潮 2011-03-27
日化巨頭“提前宣布漲價” 專家促政府提前介入調查 2011-03-26
康師傅漲價“三級跳”引消費者不滿 2011-03-25
有一種漲價是“趁亂打劫” 2011-03-24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