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至,但並沒把溫暖的春天帶來,全國各地都感受了倒春寒。與天氣相反的是銀行理財市場卻表現得十分火爆,但在這火爆的背後卻顯示出了無奈。
根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全國各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産品數大約在3600款,已經佔據了去年的三分之一以上,但是,從市場中也可以觀察到,市場産品雷同性越來越高,創新越來越乏力。
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主導市場,收益水平上升
自從銀信合作被叫停之後,以前稱霸銀行理財市場的信貸理財産品就已經絕跡,而這種現象就更加明顯,只有少數幾家銀行發行了不到100款信貸類理財産品,比如建設銀行,目前為止發行了30多款信貸類理財産品,還有就是光大銀行、農業銀行、浦發銀行和北京銀行等,北京銀行理財産品採用了轉讓其他非銀行機構的債權的方式。
目前市場中充斥的理財産品就是貨幣市場以及組合資産類理財産品,而這類理財産品在人民幣和外幣理財産品中均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今年以來,民生銀行繼續大力發行其主力理財産品,基本做到每週一期“非凡資産管理(增利型)”理財産品,在節假日時,理財産品銷售更加密集,期限則從7天到1年不等。
招商銀行發行的理財産品則主要集中在其“安心回報”和“點貸成金”等系列,特別是“安心回報”系列理財産品,曾經在信貸類理財産品高漲時受到招行的一度冷落,現在成了招行最主力的理財産品之一。而“點貸成金”是招行的組合資産類理財産品,也是在信貸類理財産品受到打壓之前推出的。
另外理財産品的主力就是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這兩家銀行基本在滾動發行其貨幣市場以及組合資産類理財産品,發行數位於各銀行前列。
除了這些發行數較多的銀行外,其他一些發行數較少的銀行同樣大力發行,比如渤海銀行、廈門商行等中小銀行。
投資者或許都關注到近期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在不斷上升,這主要是由於銀行資金十分緊張,今年已經上調了三次存款準備金率,達到了20%,銀行資金十分緊張特別是中小銀行。在這種情形下,使得銀行間拆借市場十分活躍,拆借利率不斷走高。這就使得投資於銀行間市場的理財産品從中得利,收益率水平普遍在年初的基礎上上漲了10%—20%。
特別是在月末或者季末,部分銀行短期理財産品收益率超出了不少投資者的想象,這其實體現了銀行的其中一層無奈在裏面,監管層的重壓讓不少銀行不得不考慮存款的問題,而理財産品作為其中重要的吸引手段,來吸引存款,哪怕是失去了部分利益。
外資行在今年也顯得中規中矩,挂鉤標的和結構設計相對較為簡單。
創新乏可陳述,建行盯上了保障房
雖然理財産品數和收益在不斷上升,但是市場的動力可以説不足,多數銀行發行理財産品有時候是種無奈之舉,在前幾年的快速發展下,考核目標等管理越來越高,這個市場必須發展,只有通過簡單的複製來把量繼續搞上去,而在質方面,卻沒有太大變化,所有銀行的理財産品説明書基本雷同,特別是在投資方向。
今年市場上稍微有點新意的就是招行、光大以及交行發行的與私募合作的銀行理財産品,但是這類理財産品也並不是今年新的模式,而是在很早之前就有銀行推出了,只不過是這類理財産品的技術含量相比貨幣市場類理財産品更加高;在市場的把握和投資管理人的選擇方面要求更加高。
因此整個市場顯得十分乏味和沉悶,這當然有政策指導的原因,經歷了幾次政策的指導之後,使得銀行理財的資金投向越來越窄。而在前兩年出現大量的零收益負收益也讓銀行更加謹慎,理財産品也隨之保守。
當然,銀行也在尋找目標,一旦有目標或許就會採取相應的措施。建設銀行或許就已經盯上了保障房建設這塊大蛋糕,而在基礎設施等建設方面的貸款,建設銀行一直在業界前列,而建設銀行也針對這方面曾經發行過不少銀行理財産品。近日,建設銀行投行部總經理王貴亞於3月21日在滬舉行的一個房地産論壇中提出,銀行對於保障房的兩種金融支持方式:融資類産品和投資類産品。
王貴亞認為,保障房項目從銀行貸款來看的確有較大的市場風險、政策風險。銀行的角色可以調整為兩類産品的生産者。一類是融資類産品,即商業銀行通過理財、委託的方式來解決保障房的融資需要。商業銀行通過理財的方式,將個人閒散資金結合起來,通過集合理財的方式來委託給保障房建設的企業,或者是融資方。
“另一類為股權收益型産品,通過理財資金來投到某些保障房項目股權裏,銀行可以擔任私募投資的財務顧問,幫助選擇項目,並且參與保障房建設的投資決策,以這樣的方式來進行。”
其實,這兩種方式在銀行過往的理財産品中都曾出現過,只不過在資金運用上不同,對於資金能否投入保障房建設,還需政策支持。對於銀行來説,直接貸款存在着市場風險和政策風險。但是銀行作為理財産品的發起方,和募集資金方,同樣需要為投資者考慮這方面的風險,不能見到風險就往投資者身上轉移,因此在發行這類理財産品時,一定需要風險規避機制和理財資金退出機制較為完善,以保障投資者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