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銅鏡的倣古,出現於銅鏡發展的鼎盛期——唐代,北宋時期政府崇古,文人好古,於是構成了收藏、著錄、研究的風潮。北宋之後,金、明、清,不但銅器倣古,而且玉器、瓷器、陶器也開始倣古,不同材質、不同用途的器物相互模仿,比如用銅鏡倣鐘鼎禮器。這些作品名曰倣古,實在獨樹一格,倒成了後世著名的收藏品。一大批倣古銅鏡堪稱倣古的頂峰之作,在仿製的過程中體現出巨大的創造力,它們所倣的只是器物的形體,內在的精力氣質卻在仿製中革故鼎新,造成一種完全不同於前代的氣宇。
推崇先朝的藝術品是所有晚期銅鏡文化的獨特特徵。不過,它們與近現代的文物複製和高倣卻有着天壤之別。從念頭上看,古人的目標是復古,是追覓更古之人的境界,今人的倣古則是通過高倣復造而牟利。作偽追求最大水平的真切酷肖,復古則絕不粉飾地加入了本人和當代的好惡。
唐代銅鏡的鑄造吸收了漢代的傳統工藝,從現在的一些倣漢鏡來看,唐代仿製的品種不多,僅是繼承基礎上的倣古。最常見的是漢代流行的蟠螭紋鏡、規矩禽獸紋鏡和七乳禽獸紋鏡。漢代銅鏡紋飾基本上是用陽文雙鉤線條組成,輪廓纖細,但凸起較高,流暢犀利。線條之間的地子,光滑平整。唐鏡製作精良,但唐倣古鏡的紋飾,線條粗率,流暢程度也略為遜色,給人溢范的感覺,底面有不平整感。
宋代崇尚古物,倣古之風盛行。“上仿製以崇古,下便偽造以圖利”,銅鏡的鑄造者們正是利用人們崇尚古物的心理,仿製了相當數量的漢唐銅鏡。宋倣漢的銅鏡主要有:規矩紋鏡、見日之光鏡、昭明鏡、清白鏡、人物畫像鏡。宋倣唐的銅鏡主要有:花鳥鏡、雙鳳鏡、瑞花鏡、八卦鏡。宋代仿製銅鏡着重模仿紋飾,銅鏡風格仍是本朝的特點。漢唐銅鏡由於合金的原因,表面銀白閃亮。而宋倣古鏡銅質較軟,表面發黃、滯暗無光,這是由於宋鏡含錫量少。宋鏡質軟也使得鏡子不易破碎,有的出土宋鏡,受擊扭曲變形都不碎,就是這個原因。這與脆硬的漢唐銅鏡銅質,形成鮮明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