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隨佣金高至管理費70% 基金叫苦
2011-03-14   作者:  來源:證券日報
 
【字號

    明日是一年一度的“315”,也是《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銷售費用管理規定》(下稱“《新規》”)實施一周年。
  一年前,要求基金管理人不得向銷售機構支付非以銷售基金的保有量為基礎的客戶維護費,不得在基金銷售協議之外支付或變相支付銷售佣金或報酬獎勵的《新規》正式實施。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記者通過多方採訪發現,在實施的一年中,“一次性獎勵”並沒有杜絕,反而愈演愈烈,只是換了種形式。
  “基金公司銷售基金的成本不僅沒因此降低,反而還有一定程度的上升。礙於銷售與擴大首募規模的壓力,基金公司逼不得已改變形式通過培訓、活動等給銀行獎勵,反而銀行要求提升尾隨佣金比例。乃至最高的尾隨佣金由一年前的40%提高到基金管理費的70%。”上海一家中小基金公司的渠道相關人士無奈地告訴記者。

  變相獎勵愈演愈烈 尾隨佣金最高達管理費70%

  2009年12月16日,證監會公布上述《規定》,要求基金管理人不得向銷售機構支付非以銷售基金的保有量為基礎的客戶維護費,不得在基金銷售協議之外支付或變相支付銷售佣金或報酬獎勵。該規定在2010年“315”正式施行。
  從數據上看,由於最近一年發行基金的總數量比前一年要多,所以平均每只基金的銷售規模有所攤薄,但基金銷售總規模並沒有多大影響。
  《證券日報》基金周刊數據統計顯示,自2009年3月15日至2010年3月14日(《新規》實施前),共發行成立新基金113隻,其中,指數型基金35隻,股票型基金47隻,偏股混合型基金14隻,債券型基金11隻,QDII2隻,貨幣型基金1隻,創新型封閉式基金3隻。共計發行3664.30億元,每只基金平均募集32.43億元。
  而2010年3月15日至今最近一年中,也就是《新規》實施後,《證券日報》基金周刊統計顯示,共計發行並成立了151隻基金。另外還有超過20隻基金正在發行和剛發行完畢,但沒有公布首募數據。其中指數型基金38隻,股票型基金31隻,偏股型基金8隻,債券型基金29隻,貨幣型基金6隻,保本型基金3隻,QDII基金21隻,創新型封閉式基金15隻。
  共計首募規模為3052.76億元,平均每只首募規模為20.22億元。
  “一次性獎勵機制沒有杜絕,反而愈演愈烈,規模比較大的基金公司成本可能比以前增加30%以上,一些中小基金公司更難,根本就不賺錢。”北京一位市場部總監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上海一家小公司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説:“取消一次性獎勵後,銀行提高了尾隨佣金的比例,最高提高30%,尾隨佣金也就變成了管理費的70%。所以基本上比以前更難了。”
  一位基金業內人士&&,確實如此,實際上,去年“315”實施的《新規》,並沒有給基金公司減輕負擔,反而使得銀行變本加厲地收取尾隨佣金,而原先的一次性獎勵那部分“獎金”,又通過各種活動、舉辦培訓等形式變花樣地給了銀行。所以基金公司成了名副其實為銀行“打工”。
  一家小基金公司透露:“我們假如賣1隻股票型基金,加上尾隨佣金再加上各種給銀行的獎勵,大概要付出1至2年的管理費。”

  銀行渠道一家獨大 基金公司醞釀求變

  深圳一家基金公司人士&&,銷售新規難以降低基金公司的銷售成本,主要原因在於基金公司和銀行的地位不對等,基金公司在銀行面前沒有討價還價的能力。
  “大公司議價能力強,相對能少一些,現在有時候銀行和基金公司處於僵持狀態,銀行要求提高尾隨佣金,而基金公司不願漲,這樣也勢必未來會引起基金銷售渠道的變局。”
  據《證券日報》記者了解,目前有的基金公司正在研究成立第三方基金銷售公司的想法。還有基金公司成立專門部門研究有關基金銷售的問題。
  嘉實基金公司就專門提出,讓該公司的戰略部門去研究有關基金銷售問題。理由是在招商銀行所賣基金99.99%比例來自網上;其他的工、農、中、建差不多也有銷售量的50%是在網上進行,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網上銷售,還有折扣,為什麼基金公司的電子商務發展不起來?
  一位基金業內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談到,事實上,上述問題與投資者的理財習慣有關。現金國內投資者一般理財期限習慣為一年。“年年栽樹,年年砍;最後收穫的是一堆柴火;而如果種10年樹苗,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那麼,一次性獎勵該不該取消?對於這個問題,有基金公司提出了不同意見。“在市場經濟背景下,在渠道壟斷情況下,基金公司銷售上要發展要靠兩個方面,一是純靠業績;二是靠價格激勵手段,而基金産品業績又是具有波動性的,這對於要求有穩定收益的老百姓來説沒有銀信、保險等産品具備吸引力,這就使得近幾年銀行理財、信託等銀信、保險産品規模發展超過基金;一改往年基金規模達3.2萬億時,保險規模2.5萬億時狀態,目前銀信規模發展超過3萬億,保險超5萬億。既然短期單靠業績滿足不了投資者,那就得靠價格激勵手段。”
  因此,上述人士認為,一次性獎勵在銀行一家為大的背景下還不該取消。
  但採訪中,大多數基金公司&&,希望未來基金銷售格局有“變”,第三方基金銷售快速發展起來,以求“日子能好過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年年紅1號"6角清盤 管理費照收 2011-03-11
慎選一年期銀行理財産品 管理費大超股票佣金 2011-03-09
從行業角度看公募基金管理費收取 2010-09-09
基金公司虧損4千多億 管理費用上升18.75% 2010-09-01
上半年十大管理費最高基金公司 2010-09-01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