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十年全球農産品供需將現緊平衡
2011-03-11   作者:東興期貨研發中心 吳華松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自2010年7月以來,世界各國面臨着食品價格快速上漲的壓力,尤其是新興國家紛紛開始緊縮信貸來調控食品價格的快速上漲。半年來,美豆上漲近60%,玉米和小麥漲幅超過100%,而棉花更是驚人地上漲了150%。在全球經濟開始復蘇的背景下,糧食的需求增速被普遍看好,再加上自然災害頻發,農産品價格被推至歷史高位。在未來十年裏,農産品的供應是否將繼續趨緊?我們將從耕地、人口、匯率等方面逐一分析。

  全球耕地整體增加有限,用途決定各糧食作物耕地面積

  從美國農業部的八大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來看,近十年全球耕地僅增加6.6%,南美洲是全球耕地面積主要的增加點。
  過去十年裏,在巴西和阿根廷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外資大量涌入這兩個國家並幫助其增加耕地面積和作物産量。其中,阿根廷、巴西大豆和玉米的耕地面積增加了近55%,經過十年的努力發展,巴西和阿根廷已經成功代替美國成為大豆的主要出口國家,在全球玉米出口供應的市場份額逐漸擴大。
  未來十年,全球耕地面積增加的主要區域是南美洲和非洲。從北美到拉美,尚未開發的土地還較多。巴西可耕地面積1.68億公頃,目前僅開發0.62億公頃,尚有可開發土地1.06億公頃。非洲現有耕地兩億公頃,佔世界耕地總面積的13%,而莫桑比克可耕地面積3600萬公頃,其中僅開發約510萬公頃。贊比亞可耕地面積4200萬公頃,其中開發面積僅佔14%。非洲因水資源豐富具有較優越的農業發展自然條件,非洲聯盟已將農業發展列入發展非洲經濟的第一重要目標。南美洲和非洲耕地面積的增加成為未來十年全球糧食供應的保證。
  在這個增産過程中,因前幾年糧食産量增幅不大,料將導致全球糧食供應相對趨緊,隨着非洲耕地的逐漸開墾,2015—2020年的糧食供應將相對趨於緩和。
  分品種來看,隨着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麥在糧食消費中的比重越來越少,導致小麥的耕地面積逐漸被玉米和大豆所取代。在過去的十年裏,全球大豆的耕地面積增加37%,玉米的耕地面積增加18%,而小麥的耕地面積則減少了8%。雖然去年俄羅斯小麥減産以及澳大利亞水災導致美小麥出口旺盛、價格高企,進而導致美小麥種植面積在2011/2012年度將由5.36億英畝擴大至5.7億英畝,但隨着俄羅斯和澳大利亞小麥産量的恢復,美小麥的種植面積隨後將逐漸減少。
  而玉米和大豆因在乙醇和生物柴油領域的使用日益增加,令這兩種作物在種植面積爭地中佔有優勢。美國農業部展望報告也預計美玉米的種植面積將在2011/2012年達到9200萬英畝,並且在未來十年保持在9000萬英畝之上。在未來十年,36%的玉米將被用於乙醇生産。而美豆的種植面積也將在未來十年由2010/2011年度的7740萬英畝增至7950萬英畝。
  隨着東南亞和印度人均收入的提高,豆油佔食用油比重將逐漸增加,以部分代替目前東南亞和印度的食用油棕櫚油和豬油的消費量。而豆油在生物柴油中的消費佔比也將由目前的14.6%逐漸增加至16.6%。大豆和玉米用途的多樣化令其在與小麥的爭地中佔有優勢。
  國內方面,近十年我國玉米的種植面積增加了近22%,而小麥的種植面積減少了近16%,因受進口大豆衝擊,國內大豆種植意願近幾年逐漸減少,種植面積也開始逐漸萎縮,本土油脂産業面臨着逐漸被邊緣化的危險。我國政府的扶農政策趨向也將成為未來我國農産品價格走勢的決定性因素。

  未來十年全球人口增速放緩,發展中國家生活質量提高令糧食消費增加

  過去十年全球人口的增速約為1.2%。而由於發達經濟體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預計人口增速將放緩至1%。其中,預計以美國、歐洲、日本等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年均人口增速僅在0.4%附近,全球人口的主要增長仍來源於發展中國家。中國作為全球人口的第一大國,人口增長率將由目前的1.5%逐漸放緩至未來十年的年均0.4%,而印度的人口增長率也將由2%放緩至1.2%。隨着發展中國家城市化進程的發展,這些國家的中産階級人口收入將逐漸增加,食物消費水平和數量也將隨之增長,這將成為未來十年全球糧食消費的主要增長點。
  按1%的人口增速計算,到2020年全球人口將在2009年的基礎上增加近8.5億,幾乎相當於北美洲和南美洲目前人口之和。人口如此迅速地增長,糧食供應增速是否可以跟上?
  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作為主要糧食作物的小麥、大米、粗糧的人均消費為630斤每年,而且此數字在近20年基本保持不變。筆者根據這一消費量計算,如果要滿足未來十年8.5億人的需求,那麼全球主要糧食作物産量需要在未來十年增加2.68億噸。雖然耕地面積發展的空間不大,但隨着生物技術以及糧食單産的提高,預計2020年主要糧食作物産量將增加3.5億噸以上。
  按照過去十年年均3.36%的增速計算,到2020年大豆産量需要增加近1億噸來滿足全球的需求增長。預計到2020年,巴西及阿根廷增加的大豆種植面積將佔全球大豆新增面積的80%。未來十年,巴西阿根廷大豆産量料將增加近一倍,至2.3億噸,基本可以滿足全球的大豆需求。

 

  氣候變暖,自然災害頻發,天氣因素助推糧價上漲

  極端天氣是推高農産品價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來自聯合國環境項目的一份報告顯示,二氧化碳減排方面的承諾效果非常不理想,全球氣溫可能會在本世紀上升4度。近40年來全球氣候呈現出變暖的總趨勢,氣溫增高增大了地表水的蒸發量,從而加重了糧食作物主産區的乾旱、土地沙化、鹼化以及草原退化。另一方面,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頻出,導致全球的乾旱和洪澇災害。去年相繼發生的俄羅斯乾旱、澳大利亞洪水、阿根廷乾旱、歐美暴雪天氣,以及我國華北地區乾旱等惡劣天氣都和這兩種現象相關。
  太陽黑子的活躍度也將影響未來十年氣候。太陽黑子的活動周期為11.2年,活躍時會對地球的磁場産生影響,主要會使地球南北極和赤道的大氣環流作經向流動,從而造成惡劣天氣,使氣候轉冷。據相關專家預測,2011年太陽黑子活躍度將達到峰值,隨後太陽黑子的活動逐漸轉弱。
  介於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惡劣天氣增多,未來十年農産品産量增加面臨着不確定性,任何具規模的自然災害都將左右全球農産品的供給並令市場産生對庫存緊張的擔憂,災害成為未來市場推高農産品價格的潛在因素。而價格的上漲又將限制需求的增加,進而令農産品供需逐漸趨於平衡。
  美元長期貶值趨勢維護美農産品出口份額,人民幣升值緩解國內通脹壓力
  雖然近期歐債危機短期內可能導致美元對歐元升值,但美元因其結構性特點,長期將保持貶值趨勢。美國向外輸出美元的能力持續強於歐洲和日本,這便造成美國經常賬持續逆差。在目前的國際貿易體系中,美元本身成為美國對外輸出的最大商品。除此之外,美國政府龐大的財政赤字也對美元長期走強形成制約。美元貶值將令以美元計價的國際貿易商品更具競爭力,導致美農作物出口在國際市場更受歡迎,推高美國農産品價格。
  雖然美元長期維持貶值趨勢,但2011年至2012年之間美元可能由於歐債危機以及加息預期而中期走強。
  隨着美聯儲第二輪量化寬鬆政策的推出,美國的經濟復蘇勢頭逐漸轉好,失業率也有下滑跡象。如美國經濟企穩,美元加息來臨將導致資金回流美國市場推高美元,短期會利空美農作物需求。
  另外,據IMF預計,美國未來十年的GDP增速將維持在2.6%左右,快於歐洲的2%和日本的1.3%,這也是限制美元貶值的另一關鍵因素。
  2010年6月,我國央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人民幣二次匯改正式開啟。截至去年底,人民幣對美元二次匯改以來的升值幅度為3.13%,同時市場也預計2011年人民幣兌美元將升值約5%。匯率升值已經成為我國政府控制通脹的又一重要手段,因人民幣升值將降低我國農産品進口成本。預期未來十年人民幣將維持強勢,對我國政府控制糧食價格形成利好。

  預計未來十年農産品價格維持高位震蕩概率偏大

  綜合來看,全球人口未來十年增長速度將逐漸放緩,各作物因其用途的分化將導致消費需求不均勻增長。南美洲耕地和非洲大陸的耕地面積增加將成為全球糧食供應的保證,且單産會因生物技術的成熟與普及而增加,將緩解全球糧食供應緊張局面。由於用途導致的需求分化以及短期的供需不平衡,種植面積將在各大農作物之間轉換。未來十年,農産品並不會出現明顯的供應偏緊局面,但由於自然災害所導致的個別品種減産將令農産品價格呈現短暫的上漲,農産品價格維持高位震蕩的概率偏大。
  美元的長期貶值趨勢也將幫助美農産品維持其在全球糧食貿易中所佔的市場份額,但美聯儲加息、人民幣升值以及不可預期的危機等因素將短期幫助緩解全球的糧價上漲。雖然全球現階段面臨通脹壓力,農産品被市場普遍看好,但如沒有極端天氣的幫助,農産品恐很難繼續目前的大牛市行情。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祝義材代表:農産品加工業極度分散 亟待整合 2011-03-09
打壓農産品價格不是治脹重點 2011-03-02
外圍增資進駐 農産品震蕩加劇 2011-03-02
農産品期貨溫和反彈 後市波動空間有限 2011-03-01
[博客]打壓農産品價格不是治脹重點 2011-02-28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皮海洲:支持李榮融炒炒股[思想]葉建平:促進消費的前提是改善民生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