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9日,美國國家反恐中心宣布,當前美國安全最大的威脅不再是拉登,而是具有美國與也門雙重國籍的恐怖分子奧拉基。他招募數百名“聖戰”分子,讓美國面臨着“9 11”事件以後最大的恐怖威脅。
生在美國痛恨美國,利用網絡鼓吹“聖戰”
40歲的安瓦爾 奧拉基有很多綽號。“電郵上的伊瑪目(伊斯蘭教長)”、“YouTube(視頻共享網站)布道者”、“網絡上的本 拉登”。如今,他的新身份是美國眼裏的“頭號恐怖分子”。
2011年2月9日,美國國家反恐中心宣布,當前美國安全最大的威脅不再是拉登,而是具有美國與也門雙重國籍的恐怖分子奧拉基。美國國土安全部長納波利塔諾在國會作證時説,奧拉基是盤踞在也門的“基地”組織阿拉伯半島分支頭目,他通過互聯網傳播極端思想,招募數百名“聖戰”分子,讓美國面臨着“9 11”事件以後最大的恐怖威脅。
接受西方教育
1971年4月22日,奧拉基出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拉斯克魯塞斯的一個也門人家庭。這一年,他父親納賽爾在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獲得了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1977年,納賽爾又獲得內布拉斯加大學博士學位,並在明尼蘇達大學工作。1978年,納賽爾帶着7歲的奧拉基返回也門。
在老家,納賽爾官運亨通,當上了也門農業部長,還當過首都薩那大學校長,他至今仍是也門總統薩利赫所在的政黨——全國人民大會核心成員,連也門總理穆賈瓦爾也是他的親戚。生活在這樣一個顯貴之家,奧拉基衣食無憂,他接受了宗教教育,並上了中學。
1991年,20歲的奧拉基返回美國,就讀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土木工程系。按美國法律,生在美國的奧拉基有美國國籍,他卻喜歡用外國學生簽證和也門護照入境美國,還拿着也門政府的獎學金。後來,美國安全部門分析,奧拉基這是在證明自己是也門人。
上大學時,奧拉基憑藉不錯的口才和組織能力,當上了“穆斯林學生協會”主席。1993年夏,奧拉基利用大學實習機會,到阿富汗會晤當地的“聖戰者”,那些人當年都和侵略阿富汗的蘇軍打過仗。從阿富汗回來後,曾經迷戀搖滾巨星邁克爾 傑克遜的奧拉基改變了。他戴起阿富汗小帽,滿嘴是巴勒斯坦教士阿卜杜拉 阿扎姆的“教誨”。阿扎姆鼓吹“聖戰”,主張“消滅異教徒”,“解放阿富汗”。拉登深受他的影響。奧拉基的極端思想,也許就在那時扎了根。
1994年,奧拉基娶了來自也門的表妹,隨後到科羅拉多州丹佛市的伊斯蘭協會當伊瑪目,一當就是兩年。後來,他到加利福尼亞州的聖迭戈主持一家清真寺,還讀了個教育碩士。那時的奧拉基,行為有點不端。1996年8月和1997年4月,他曾因拉皮條而兩次被捕。第一次交納400美元罰金,從輕發落。第二次承認拉皮條,被判處3年緩刑、罰款240美元,還做了12天義工。
2001年1月到12月,他到喬治 華盛頓大學攻讀人力資源發展專業的博士學位,沒念完就在2002年3月返回也門。離開美國後,奧拉基在英國住了兩年,宣揚激進思想。2004年,他回也門,在一所以思想激進而聞名的大學任教。2006年8月,他被也門當局以涉嫌恐怖活動為理由逮捕,拘押18個月。他認定這是美國對也門施壓的結果,對美國越發惱火。
在牢裏,奧拉基成天研讀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理論家賽義德 庫特卜的作品,庫特卜被稱為“當代反西方聖戰運動創始人”、“全球極端伊斯蘭運動教父”,1966年因協助推翻埃及政府而被絞死。奧拉基對他的作品着了魔,一天能讀150頁到200頁。他自稱“沉浸於作者的著作中”,變成了誓與西方、尤其是美國為敵的極端派。
多起恐怖襲擊的精神導師
被釋放後,奧拉基開始通過網絡宣揚恐怖主義,獲得了“網絡本 拉登”的綽號。像拉登一樣,他態度溫和,説話緩慢,生活簡樸,對那些在西方社會受過教育、又對西方文明極其不滿的穆斯林青年來説,很有“感召力”。同時,他精通英語和阿拉伯語,宣揚伊斯蘭教義時,還會引用美國通俗文化作例子,對美國人也有“親和力”。而且,由於他了解西方,批判西方社會的缺點和弊端時能説到點子上,因此,他發展了一大批激進恐怖分子。
近年來美國抓到的恐怖嫌疑犯當中,不少都是白人。美國人認為,恐怖主義正在“本土化”,這個過程中,奧拉基“功勞”不小。2010年3月,49歲的美國人大衛 科爾曼 海德里在芝加哥法院被起訴。他被指參與2008年的印度孟買恐怖事件,並陰謀攻擊丹麥一家報社。同月,來自美國弗吉尼亞州中産階級家庭的5名大學生,在巴基斯坦被控涉嫌參與恐怖活動。他們原本要去參加塔利班武裝。金髮碧眼的得克薩斯女子拉羅斯在互聯網上和恐怖分子聯絡,自稱“聖戰珍妮”,打算在瑞典實施刺殺行動。分析稱,這些人的行為都與奧拉基的“教誨”有關。
讓美國情報機構後怕的是,奧拉基在美國前後住了21年,這麼長的時間,他們卻對此人一無所知。2001年“9 11”事件發生後,奧拉基在美國公共電視上譴責劫機分子,《紐約時報》還誇他是“能融合東西方的新一代穆斯林領袖”。但隨後情報機構發現,奧拉基和劫機分子很熟,3名劫機犯參加過他的布道會。用美國國土安全部前情報官員的話説,奧拉基是劫機者的“精神導師”。聯邦調查局調查過此事,但沒有確鑿證據,對奧拉基也無可奈何。
美情報機構還有一種麻痹思想,以為奧拉基只是“動口不動手”的“理論派”。直到2009年11月,得克薩斯州胡德堡響起槍聲,美國情報機構才如夢初醒:在胡德堡屠殺13人的穆斯林少校軍醫哈桑,與奧拉基通過多次電郵。據哈桑的同事稱,哈桑在講到奧拉基的“教導”時,眼睛都“發亮”。槍擊案後,奧拉基説:“哈桑是位英雄,對美國軍隊的戰鬥是每一名穆斯林的責任。”
2009年聖誕節,美國發生爆炸民航客機未遂案。嫌犯穆塔拉布曾在也門接受“基地”組織訓練,奧拉基是教練之一。案發前一年,穆塔拉布與奧拉基的電子郵件往來頻繁。他“與奧拉基有&&,且比哈桑與奧拉基的關係更緊密”。
2010年5月1日,紐約時報廣場發生未遂汽車爆炸案。嫌犯哈扎德後來承認,自己是從奧拉基的布道中獲得“指引”。他讀過奧拉基用英文撰寫的“聖戰”訓詞,受此 啟發,他決定採取行動。
據統計,近年來發生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的10余起恐怖案件的嫌犯,都通過網絡、音頻和CD等聽取過奧拉基的“教誨”。奧拉基的影響力,讓美國情報人員惱羞成怒。他們甚至認定,奧拉基2001年前就可能是“基地”組織打入美國的“特工”。他的溫和形象和反暴力思想,都是在騙人。
奧巴馬下令“定點清除”
2010年1月,《洛杉磯時報》引述美情報機構官員的話稱,奧拉基會被列入暗殺名單。2月,時任美國國家情報總監丹尼斯 布萊爾稱,情報機構已獲特別許可,可以刺殺“對美國構成直接威脅的美國公民”。4月6日,美眾議院國土安全小組委員會主席簡 哈曼説,奧拉基是“對美國構成威脅的頭號恐怖分子”。4月7日《紐約時報》披露,奧巴馬親自下令對奧拉基“定點清除”。
但正如抓捕拉登多年“沒戲”一樣,清除奧拉基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也門安全官員説,奧拉基躲在也門東南部舍卜沃省的偏遠山區。那裏被稱作“邪惡三角地帶”,多山、多沙漠,要找到他的行蹤太難了。中情局的無人機不時對那裏發動襲擊,美國特種部隊也常去搜尋,但一切都是徒勞。有分析稱,奧拉基等恐怖分子頭目在那些地區控制着約400名死硬分子,還得到當地部族的支持,有些人還與當地人通了婚。2010年4月9日,也門最大部族之一“阿瓦裏克”發表聲明,警告“任何與美國合作殺死奧拉基的行為”。
2010年11月6日,也門法官命令警方捉拿奧拉基,“活要見人,死要見屍”。2011年1月17日,也門安全法庭以“煽動民眾屠殺外國人”等罪名,缺席判處奧拉基10年監禁。
奧拉基難抓,更難的在於他並非美國唯一的威脅。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發表文章稱,如今,恐怖組織早已不再是“基地”組織一家獨大,恐怖分子活動的範圍也有所轉移,全球反恐面臨本質上的轉型。奧拉基和“基地”組織巴基斯坦分支的穆罕默德 克什米裏、索馬裏的艾哈邁德 阿卜迪 戈丹內等,各自召集了武裝分子,規模遠比本 拉登時期要大。“基地”組織的發展再生,使西方國家的反恐戰爭還要延續數十年。
奧拉基可怕在哪
安瓦爾 奧拉基對於美國人來説,是一種難以言表的痛。相對於傳言已“病入膏肓”、50多歲的本 拉登,奧拉基出生在美國,在美接受高等教育,年輕,還有個極大的“優勢”:熟知美國社會,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時代賦予了他更強大的個人本領和人格特徵,讓他能利用現代網絡技術,去招募人員、煽動恐怖襲擊,這是他構成威脅的最主要方面。
奧拉基的恐怖本領在互聯網上有充分的展現。2002年,他在“今日伊斯蘭”網站上用阿文撰寫了題為《為什麼穆斯林熱愛死亡》一文,盛讚巴勒斯坦自殺性爆炸襲擊者的激情。2009年2月,他在博客中寫了《支持聖戰的44種方式》一文,鼓勵人們發動“聖戰”,並聲稱,要資助那些犧牲了的“聖戰者”家庭。另外,奧拉基在“臉譜”(Facebook)社交網站上也十分活躍,擁有4800名“粉絲”,主要是生活在美國的一些青年,許多還是高中生。他的“恐怖魅力”已經發揮了重要的號召作用,令美國人心慌。
奧拉基出現的時機也很讓美國擔心。他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與“現實社會”緊密相聯的時代,網絡上的所有煽動,都能很快地轉變為現實中的行動。而且,“9 11”事件後,美國又遭遇金融危機,現在,真的很難再次承受重大恐怖襲擊。這也是為什麼奧拉基讓美國恐慌、害怕,為什麼要把他定為“頭號恐怖分子”的原因。
當然,美國人也有自己的“戰略思維”。美國最新公布的《國家軍事戰略報告》顯示,美戰略重心將逐漸從伊拉克和阿富汗轉移。
今年1月7日,美國多名官員透露,奧巴馬政府已經設立了一個新軍事中心,暗地裏擴大反恐秘密戰。該中心負責在全球恐怖分子活躍的熱點地區展開行動,採取主動的反恐戰略,重點放在巴基斯坦、也門、索馬裏等恐怖活動猖獗的熱點國家。看來,美國“頭號恐怖分子”易主,也是其反恐戰略調整的一個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