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聖何塞銅礦大救援去年吸引全球關注。如今,智利借此“余溫”推出煤礦旅游項目,讓游客親身感受礦工在地底堅持69天的艱辛。
回到過去
“這就是礦工的感覺,”一名游客在海岸城市洛塔附近的“魔鬼草圖”煤礦游覽時這樣説。這個煤礦1884年開挖,1997年因經營不善關閉。
羅伯托?羅哈斯曾在這個煤礦工作多年,如今,他搖身一變成了導游,帶領游客參觀。游客們頭戴安全帽,彎着腰,沿着狹窄礦道隨他走入地下50米深處。那裏漆黑一片,全靠安全帽上的頭燈照明。
礦井深處,羅哈斯向游客展示一個銹跡斑斑的空鳥籠。法新社引述他的話報道:“這是鳥籠,人們曾經用小鳥來探測沼氣,沼氣沒有味道卻可以致命。”
“如果有人發現鳥死了,就會大喊‘沼氣!’接着,所有人都會爭相逃命,”他説,現在礦下使用先進的甲烷指示器,再也不需要犧牲小鳥。
感同身受
為鼓舞游客士氣,導游馬丁?貝爾內蒂唱起礦工歌曲,聲音洪亮:“我們向礦工致敬,他們辛勤勞作,從海底採煤。”
羅哈斯説,礦工的孩子從8歲起下礦幹活。黑暗中,他們通過固定在礦道壁上的繩子判斷方向,“任何進入礦井的人都要學着去愛它”。
游覽即將結束時,羅哈斯讓游客們關掉頭燈,體會黑暗、潮濕和令人恐懼的安靜。這些都是礦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可憐的爸爸,我以前從不知道他在煤礦裏工作的條件這麼艱苦,”剛爬出礦井呼吸了一口新鮮空氣的馬塞爾?索托説。他的父親在一場事故中失去多根手指,從那以後告別礦工生涯。
期待明天
去年8月5日,聖何塞銅礦發生塌方事故,33名礦工被困井下近700米深處。兩個多月後,全部礦工安全脫險,創造生存奇蹟。出於安全考慮,政府關閉銅礦,禁止任何人進入。隨後,礦業監管機構關閉多家銅礦和煤礦。
海濱城市洛塔的一些礦也遭遇關閉命運。礦工們只能另尋生路。一些礦“轉型”成景點,一些則從此封閉。
米格爾?雷耶斯曾是一名礦工,如今在礦井入口處向游客兜售日曆。他仍希望煤礦有一天可以重新開放。
“這裡的煤還能再採500年,”他説,“隨着新發電站建成,煤礦可能會重開。”一些專家也説,新技術能讓煤炭業擺脫“骯髒”形象,變得清潔。
雷耶斯説:“我能説的是,煤礦就在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