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老茅&,一年前可能還只值萬元,如今卻能賣出10多萬元。中國陳年酒收藏從本世紀初開始漸漸升溫,但真正進入大眾視野,還是在去年中國幾大拍賣公司都舉辦了專場拍賣會以後。陳年茅&價格飛漲,其中有拍賣市場的推波助瀾,也和茅&酒本身的收藏投資特性有關。
"酒王"遭流拍
日前,上海首次陳年茅&專場拍賣會在上海國際拍賣行落槌。在由110瓶茅&組成的100個拍品中,有109瓶酒、99個拍品成交,成交率高達99%,總成交金額為522.87萬元,平均每瓶為5萬元。但作為拍賣會前一週就被炒得沸沸颺颺的第99號拍品---一瓶1955年出廠的茅&"酒王",則因起拍價高達126.3萬元,結果因無人敢於應價而遭遇流拍。
記者當日到達該拍賣行時,離正式拍賣還有一小時,但在拍品展櫃前已聚集了很多人,有委託拍賣的市民前來關注成交價的,也有忙於登記準備參與競拍的。
一位正在筆記本上記錄每瓶酒的市場參考價的市民向記者&&,"我家裏有藏酒,所以參考一下價格,看看我的酒值多少錢,以後也可參與拍賣。"另一位老伯則對着一瓶酒不停拍照,記者疑惑地上前詢問,他頗有些得意地&&,"這瓶酒是我家的,相比其他的酒,品相要好很多,應該能拍到好價錢,我現在拍照留作紀念。"
據悉,此次拍賣的110瓶陳年茅&全部來自民間,其中7成出自市民家中的玻璃櫥。專業人士通過仔細觀察酒瓶上的商標樣式、包裝説明來判斷出廠年份,外包裝好壞直接影響酒的價格。
有一位投資者在展櫃前進行最後的看樣,尋找中意的拍品。"我特地從北京過來,拍回來的酒不是投資也不是自己喝,而是送人。因為我有個酒窖,經常送朋友一些酒,只要品嘗的人知道我送他的是好酒,就很開心。"這位投資者&&自己比較關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酒,對於"酒王"並沒足夠興趣。
下午2點整,拍賣會準時開槌,可容納300人的會場座無虛席,頭兩件拍品就成為亮點。它們是由著名作家葉辛委託拍賣的1985年産的"地方國營"茅&,連瓶稱重分別約1105克和1096克。據悉,這兩瓶茅&酒是當年葉辛前往貴州遵義授課時,當地政府贈送的。這樣一個名酒加名人的組合,潛在價值不言而喻。兩瓶酒的起拍價格都為25000元,最終分別以42000元、41000元落槌。成交後,葉辛還把自己撰寫的《茅&酒秘史》一書贈給兩位競拍人,並當場簽名合影留念。
接着,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初的茅&酒紛紛登場,在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拍賣中,前98個拍品出人意料地全部成交。其中一瓶50~60年代的地方國營五星茅&,儘管品相略有瑕疵,但經過競拍者多次競價,最終以25萬元定格為此次拍賣會最高成交價。
從現場情況看,場內外買家超過幾十人,競價積極且激烈,每件拍品基本都有多位買家應價,加價幅度一般為拍場規定的1000元或為買家直接上萬元的叫價,落槌價都比市場參考價高出兩三倍。除去與競拍有關的人之外,現場90%的觀眾都在用筆記錄每一瓶出場茅&的價格,這也説明"國酒"茅&的投資收藏價值在上海市民心中正日漸深入。
全場第99號拍品即為此前多次被稱為"酒王"的一瓶1955年9月20日出廠的"地方國營"五星茅&,也是迄今為止拍賣市場上出現的年份最久遠的茅&。據悉,此酒是一名離休老幹部在其家裏的衞生間洗臉櫥內找到,由於存放在陰暗潮濕的地方,這瓶酒的品相保存得相當不錯。不過,在拍賣師報出126.3萬元的底價後,足足5分鐘無人應價,無奈遭遇流拍。對此,上海國拍副總裁范幹平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該瓶酒的流拍很遺憾,專家都認為該價格物有所值。"這瓶酒的年代較悠久,當年多數茅&酒的包裝一般都是風化玻璃的包裝,而該瓶酒的包裝為內外透氣瓷瓶包裝,這也是此酒保存完好的原因。"
范幹平認為,"酒王"的價格相比以往成交的1958年茅&酒價格不算高,之所以會流拍,原因是以往1958年茅&酒的起拍價較低,為60萬元,而委託方所要求的"酒王"的起拍價格則定得較高。今後,上海國拍會加大招商力度,預計再次拍賣時成交價達到百萬元以上不成問題。
一位投資者則認為,"酒王"的流拍,説明大家越來越理性。"我拍到兩瓶茅&酒。其中一個是上世經60年代的'葵花牌',瓶身較小,是今天惟一的品種,價格才41000元,對比今天其他五、六十年代的'葵花牌',這瓶起拍價很低,所以價位還是能接受的。"該投資者説道。
年份酒價漲千倍
通過拍賣,很多人意識到茅&年份酒的身份已不再是食品,而是收藏投資品。去年以來,全國各地已舉辦多場茅&酒拍賣專場,最高價紀錄被不斷刷新。
去年春拍,北京歌德首次推出中國名酒專場,最終一瓶1959年産的茅&酒成交價達103.04萬元。中國嘉德秋拍上,一瓶1958年的茅&酒以91.8萬元成交。同年末,一瓶1958年的茅&在杭州西泠印社拍出145.6萬元的高價,刷新了當月初保利秋拍一瓶1958年産54度五星牌茅&酒創下的112萬元拍賣紀錄。
今年初,上海拍賣行首次開拍茅&等名酒,其中86瓶為茅&,成交率80%左右。其中,第29件拍品以68萬元的底價開拍,成交價達85萬元,再加上12%的佣金,買家實際需支付95萬元。據悉,該酒為1958年7月5日生産的土陶瓶五星牌茅&酒,它是在茅&酒廠完成私有制改革、公私合營後第一年生産的,也是迄今為止國內拍賣市場上年份最早的陳年茅&,目前存世量僅20瓶左右。
上海拍賣行副總經理陳克濤&&,"高端年份酒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被收藏市場看好,而茅&始終受關注,稱得上收藏界的'龍頭酒'。目前,15年以上的茅&酒已成為收藏品類之一。去年下半年,上世紀90年代的茅&酒每瓶只要3000多元,現在按照品相的好壞,已漲到6000元到8000元不等;上世紀80年代地方國營時期出廠的茅&則從10000元上下,漲到18000元到25000元不等。目前,1958年茅&酒的市場估價在100萬元以上。"
業內人士認為,茅&年份酒在收藏市場的火爆除了和其稀缺性與國酒地位有關外,也和其收藏門檻有關。和普通藝術品相比,鑒別茅&真偽要比鑒別一張畫容易,專業性相對較小。此外,隨着普通茅&酒價格飆升,存量更少的年份酒更有上漲理由。有投資者&&,"3年前,1973年葵花牌茅&最多只有三、四千元,如今漲到60多萬元,一年內再漲個10%到20%不是問題。"如果以單瓶計算,一瓶1984年的茅&酒,在本次拍賣中落槌價近5萬元左右,而上世紀70年代一瓶茅&酒4.1元,1987年是90元,1984年大概也就二、三十元。照這樣計算,近27年間,1984年茅&漲了近2000倍。
題材酒升值空間大
今年1月中旬,一批收藏級茅&酒在廣州公開拍賣。其中最引人關注的是10套世博茅&紀念酒,分大套81瓶(全球限量160套,以紀念世博會160年的歷史)和小套36瓶(全球限量2010瓶),在世博會期間推出時售價為91.3萬元和23.8萬元。據悉,舉牌競價結束後,全場最貴的是一套81瓶的世博全套(包括和平使者),起拍價230萬元,幾輪競價後便以285萬元落槌;第二高價是一套36瓶的世博醉美中華省館全套,以40萬元落槌。
拍賣業人士認為,這些酒雖然年份不長,但拍出這樣的成績已相當不錯。由於近年茅&酒價格逐年飆升,紀念題材的酒升值空間更大。據了解,一瓶1997年香港回歸紀念酒當年售價僅1000元左右,去年在北京拍出11萬元的高價,10年時間身價升了110倍。
在本次上海國拍舉行的陳年茅&酒拍賣會上,一位愛好茅&酒投資的王先生説,"參與拍賣的有兩種人,一種是投資收藏的,另一種是投機的。用於收藏的人,對自己中意的拍品不太在意價格;而參與投機的,要根據個人投資能力參與競拍。我認為有紀念意義的和有題材、有故事的茅&酒更值得投資,如世博概念等,我之前就買了好幾瓶,等待合適的時機出手。"
二級市場逐漸形成
近幾年,零售市場上的茅&價格漲勢不斷,普通1斤裝的53度"飛天"茅&賣到1588元。一位酒類行業專家、申銀萬國研究所分析師認為,"農産品漲價、人工開支增加,以及從2009年以來嚴格徵收消費稅等因素,導致白酒廠商成本有所增加。而且,高檔白酒産量增加有限,但需求持續增長。如茅&2010年的總産量只增加了9%,單個專賣店、經銷商分配到的量並沒增加,而隨着國內經濟增長,市場對此類消費品的需求猛漲,供需失衡導致了價格上漲。"
一位拍賣師分析,從收藏與拍賣的角度看,物以稀為貴。1958年的茅&酒無論陶瓶裝還是瓷瓶裝,都比較稀罕。由於出廠當年自然災害多、消費水平低、生産能力弱等原因,存世的茅&酒應該為數不多。現在茅&酒拍賣剛起步,真正的收藏者較少,也不成熟,價格會有波動,但茅&酒在一級市場每年都在提價,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二級市場的吸引力就變得很大。最主要原因還是越來越多人有這種奢侈酒的消費需求。未來人們對茅&酒會更理性地進行投資和收藏,但價格總體看漲。
另有拍賣公司負責人分析,茅&酒拍賣中間價可能會有微調,但上升趨勢不會改變。從供需關係看,供給遠遠滿足不了需求。每一場拍賣會都有很多客戶遺憾沒有競買到,也有很多收藏家不願將酒轉讓。從市場看,白酒作為投資收藏門類是一個起點,相當於1990年代的書畫拍賣市場。影響茅&酒拍賣價的因素主要有真偽和品牌,一般拍賣行不以市場拍賣的成交價來定底價,否則價格太高買家接受不了。
面對茅&酒收藏升溫,范幹平提醒普通投資者,並非所有白酒都具備投資價值,不可盲目參與。他指出,目前茅&酒的收藏市場也就形成了2、3年,投資有一定風險。除了假酒的威脅、市場的波動外,陳年茅&酒的保存也是一大難題。記者注意到,在本次陳年茅&酒拍賣的100件拍品中,由於絕大多數拍品保存時間都在25年以上,瓶身標貼均有不同程度的褪色和破損。同時,還有幾件拍品的稱重分量(連瓶)低於600克,市場估價偏低。在拍賣過程中,很多參與競拍的投資者坦言,若酒的分量較輕,説明瓶內白酒所剩不多,如果高價拍得,實在不合算。
有拍賣專家指出,除國酒茅&外,其他進入拍賣市場的白酒價格非常混亂,其拍賣價只有偶然性沒有必然性。目前中國白酒拍賣雖呈上升趨勢,且有廣大收藏群體和市場作支撐,但還需有制度建設跟上,包括對藏品的評估、鑒定,對酒的産量和真實存量的摸底和調查等,把茅&酒的價值體系和價格標準完整地建立起來,其他酒就有了比對價格的尺度。
至於茅&酒是不是上一輪炒作的普洱茶,還有待市場説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