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被很多人戲稱為“團購元年”,小到衣服、食品,大到家電、建材甚至房子,都有團購的影子,就連基金等理財産品也成為團購看中的“香餑餑”。不過,專家提醒,這種團購大多是借團購“東風”招攬客源,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團購;理財産品風險因素多、涉及金額大,購買應該擦亮雙眼、選擇正規渠道。
基金“團購”重現市場
早在幾年前,“基金團購網”“基金買賣網”等網站就已經大行其道了,它們大多與證券、基金公司合作,將網絡客戶的資金集中成規模後達到降低費率的效果,拉到客戶後網站能從合作的基金公司抽取一部分佣金。但是,由於網站話語權、規模都比較小,難以與券商抗衡,盈利模式無法持續,基金業競爭激烈和股市走弱以後,基金公司下調了費率,這些網站很難再從中分羹,基金團購也就漸漸銷聲匿跡了。
而現在,理財産品熱銷,很多第三方理財類網站又再次打出了“團購”産品的旗號。記者梳理發現,理財産品團購大多打着兩個理由吸引客戶:一是利用團購的規模降低理財産品的手續費和費率,例如基金、保險等産品團購。其實理財産品團購在保險業早就非常多見,很多保險公司都推出過針對團體客戶的“團單”,費率比個人客戶的保單低。一開始,這些“團單”是針對企業、單位集體購買,現在有些是借助網絡的形式把個人客戶集中起來。而另一種團購則是打着可以降低某些高收益率産品的投資門檻的旗號,例如信託産品等。
投資背後有隱憂 謹防“渾水摸魚”
利用“小”資金去撬動“大”收益,湊錢購買理財産品當然有其可取之處。例如,如果按照1.5%的認購費率計算,購買10萬元基金的手續費是1500元;費率降至0.6%的話,只需600元,可以省下900元。
招商銀行高級理財客戶經理金蕾告訴記者,銀行和一些第三方網站組織的團購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團購”,説白了是銀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機構搶佔客戶資源的一種營銷方式,用“團購”作為噱頭去吸引更多的客戶購買,而這種團購的風險一般不是很大,只要做好風險提示、選好理財産品和正規渠道,就和一般意義上購買理財産品沒有差別。
但是,如果理財産品“團購”成為流行的話,難免出現一些不具備基金代銷資格的第三方機構“渾水摸魚”的情況,網站信息也有可能造假。第三方機構或者個人是否會做風險提示,是否會為投資者推薦適合其投資目標、資金水平的産品,都很難説。更有甚者,如果是個人在牽線搭橋的話,發生虧損或者不符合投資目標的時候,投資者也不知道該找誰申訴。
記者加入了一個名為“理財團購-銀行”的群後發現,群裏面一個成員自稱,他個人已經和銀行談好了,只要在指定銀行辦理借記卡並存入100萬元後,年後就會自動返回卡裏1000元,當記者詢問購買的是什麼産品、是否可以自行選擇産品的時候,他卻説“到時候就會告訴你的,不能選産品”,同時他自稱之所以稱為團購,是因為他不是中介,只是團購的組織人。當記者詢問是否存在風險的時候,他説“沒有風險,都是自己辦卡,自己匯錢。”
購買基金産品應選正規渠道
東方證券資産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任莉認為,如果要是有公司利用這種模式、自己招人在外面打着公司的旗號發出團購邀請的話,可能存在虛假宣傳、違反相關法規對産品進行高收益率包裝等問題,對投資者造成誤導。理財産品不同於其他日用品,投資人是希望能看到收益,因此必須選擇正規渠道。
交銀施羅德電子商務部總經理助理張馳説,理論上而言,無論網站採用的是集合多人資金開一個賬戶,還是分別開賬戶,以更多的資金去湊更高的費率優惠,都可能已經擦到了監管法的紅線。很多基金如果到基金自身的網站購買,費率已經可以打四折,投資者沒有必要去選擇團購網站或者第三方機構去購買。
同時他提示,目前可以第三方支付的基金直銷網站很少,如果網站&&投資者可以直接在網站上支付資金時,投資者就必須甄別其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