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寶:古玩砍價四大絕招
2011-01-24   作者:  來源:金融時報
 
【字號

    在收藏界,對古玩的定價向來沒有精確的標準,除了一定的市場行情之外還存在太多的人為因素。同樣一件藏品,放在“有錢難買心情好”的人士手裏,即便價再高,也是志在必得;而對於那些心另有所屬的顧客,就算賣家一再降價卻不見得能打動他。因此,古玩買賣雙方,一個想要低價買,一個想要高價賣,這就要看砍價博弈了。

  絕招之一:摸清底細 欲買先貶

  一件古玩藝術品,買家心理價位是1萬元,賣家很可能喊價10萬元,這種心理價差在古玩收藏圈裏完全不算是新鮮事。有些賣家是相當有底氣的,他會説出自己的這件東西如何之好,賣這個價“還虧了”。要是買家缺乏經驗,恰好又資金充足,很可能會被這陣勢唬得一愣一愣的,最後高價成交。
  筆者認為,其實古玩買賣中叫高價挺正常,不同的藝術品在不同欣賞眼光的人看來,價值就不一樣。關鍵是看買家懂不懂行,是否了解該件藝術品,能不能看出其中暗藏的瑕疵,從而説服賣家。
  俗話説“買的沒有賣的精”,意思就是賣家通常是要比買家更了解所要交易的古玩藝術品,比如究竟是什麼朝代的、是官窯還是民窯、哪修補過、進貨價是多少,等等。當然,也不排除有賣家“道行”淺,讓買家撿漏的情況。賣家可以唱好,買家也可以貶損,凈挑缺點來説。有一次,筆者在廣州的一家古玩商店,看中了一隻清代的和田玉鼻煙壺,對方開價10萬元,介紹説這只鼻煙壺玉質溫潤,達到了羊脂美玉的級別,而且雕工十分精美。筆者很認真地看了一番指出,這只鼻煙壺的玉質並沒有達到羊脂玉的級別,而且還有一定的瑕疵,只是通過雕刻巧妙地掩飾了。古代有“良玉不琢”的説法,工匠在雕琢鼻煙壺時講究“無綹不做花”,遇到潔白細膩或橙黃可心的玉料,大都不雕花紋,以保持玉質自身的天然之美。老闆見是遇到了行家,最後以4萬元與筆者成交。事實上,這只鼻煙壺的市場價格在4萬~6萬元之間。
  筆者提醒收藏愛好者,買家想要把價格砍下來,首先就是要摸清那件古玩藝術品的底細,做到比賣家更清楚,能“貶”得有理有據。這時,再給出一個相對合理的價格,通常就容易成交。

  絕招之二:交上朋友 誠意打動

  不少藏友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別人家裏看中了一件東西,可對方既不缺錢,也有足夠的地方存放,因此抱了“不到價就不賣”的態度,很難以理想的價位買下來。筆者的一位朋友吳先生曾經在一位賣家那裏看中了一對配茶几的清中期酸枝太師椅,賣家叫價9萬元,吳先生認為6萬元可以成交,可對方死活不松口。
  古董紅木傢具的定價,比起瓷器、玉器來説要好把握一些,首先是看木料,再看年代和工藝,往往能衡量出一個市場普遍能接受的價位來。朋友估價6萬元,就是考慮了多方面的情況得出的結論。據他了解,這位賣家購買這對椅子的時間比較早,當時的價格相對要便宜一些,因此這個開價也不會讓賣家虧本。但是,這位賣家完全沒有賣椅子的打算,他給出的這個價格目的是讓人望而卻步,別再追着他買。對此,吳先生心裏明白,硬着講價是不可能以6萬元買下的,於是他採取了軟磨硬泡的辦法。
  首先,吳先生查閱資料,對這款椅子做了更多的了解,比如背板上雕刻着獅子環繞銅錢、周圍有葫蘆紋飾,這其中有“太師少師”的講究。吳先生經常藉故去找這位賣家,並不急於表明自己還不死心,而是聊傢具,聊這對椅子。賣家也揣摩出他的用意,幾次直截了當地説:“你這麼喜歡,就8.8萬元賣給你吧,討個好意頭。”這時候,吳先生總是笑呵呵地説自己沒有那麼多資金。磨蹭了兩個月時間,他的誠意打動了這位賣家,對方終於以6萬元成交。
  吳先生總結説,軟磨硬泡是一種砍價的技巧,但也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要讓對方感覺到是死纏爛打、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無賴”行為。同時,也要找到與賣家的共同語言,玩古玩收藏的人與普通生意人不一樣,遇到知音的時候往往願意給個“交朋友”的價。

  絕招之三:聲東擊西 迂迴還價

  由范偉、高秀敏表演的小品《賣貓》,裏面那個為了通過買貓而得到裝貓食的那只古董碗的買貓人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古玩藝術品買賣中,這種“買貓”的把戲經常上演,甚至還是一種砍價的技巧。
  2006年,藏家何先生在北京的一個古玩店裏看中了一枚墨法化齊四字刀幣,心裏打定主意是要志在必得,但他按捺住心裏的狂喜和渴望,裝作對另外幾枚銅錢大感興趣的樣子向老闆問價,老闆一一回答之後,他又一副漫不經心的樣子問了這枚刀幣與另外幾枚古錢幣的價格。對於這枚刀幣,老闆叫價2000元。何先生一聽,第一感覺是“價格可以壓低”,可他還是不動聲色地與老闆就那幾枚銅錢費勁地討價還價,還做出一副非買不可的架勢。老闆開出的價格是6枚銅錢1500元,拉扯了近一個小時,最後何先生提出:“好吧,我買,但是你順便要加那枚刀幣給我。”老闆見何先生敗下陣來,答應:“可以,但是你要加100元。”
  最後,何先生以1600元的價格得到了6枚銅錢和這枚珍稀的刀幣。他説,其實那6枚銅錢最多只值600元,老闆以為高價賣掉了,卻不知道這枚刀幣的售價少於2000元就是虧本了。對於何先生來説,等於以1000元的價格就買到了這枚刀幣。
  為什麼要如此大費周折地“表演”呢?何先生説,如果他直接跟老闆表明很想買這枚刀幣,可能老闆會開價3000元甚至更高,即便是再怎麼講價,自己已經露出了“一見鍾情”的底牌,怎麼砍都佔不到心理優勢。

  絕招之四:以物換物 各取所需

  一件古玩藝術品,賣家開出了價格實在是久攻不下,對於買家來説是否就只有乖乖掏錢的份呢?未必,還有應對辦法。藏家馬先生説,實在不行,不妨試試拿東西與對方交換,或者拿東西再加點錢來買,這個方法得到不少賣家的運用。
  馬先生説,對於玩古玩的人士來説,很多人採用“以藏養藏”的方法來持續自己的收藏,平時會賣掉一些自己不那麼喜歡了、或者層次不夠高的藏品,回收到的資金再用於購買其他藏品,從而豐富自己的收藏。藏家之間,常常會看上別人的某件東西。馬先生在圈子裏,是有名的“換東西”高手,他很少直接以全額付款的方式去買東西。有一次,他看中別人的一件玉器,對方叫價3萬元,見價格談不下來,他想到對方曾經對自己的一件粉彩瓷瓶“一見鍾情”,出價8000元購買。他盤算着,那件瓷器是在幾年前以1600元的價格買來的,於是他提出,用這只瓶子再加1萬元交換。最後,這筆買賣做成了。
  “古玩買賣講究時機,時機不到的時候,東西放很久也不能以理想的價格賣出去。”馬先生的那件粉彩瓷瓶,原本是想以1.2萬元的價格賣出去的,放了兩年時間也等不到“有心有力”的人士。而對方的那件玉器,確實是值3萬元,這麼一交換,使他既出手了想賣的東西,又花較少價錢買到了想買的寶貝。
  馬先生説,藏友不僅要善於拿自己的東西與別人交換,也可以靈活變通,比如説張三想要李四的瓶子,自己可以先想辦法換回瓶子,再去與張三交易。換東西的好處就是等於變相地賣出了自己的東西,還能通過差價撿到便宜。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古玩“民藏”春天到來 收藏經濟蓄勢待發 2010-12-24
古玩行信義千金難買 2010-09-14
網絡古玩藝術品交易調查 2010-08-09
古玩“不保真”的行規或將顛覆 2010-07-21
古玩市場還有漏可撿嗎? 2010-07-16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梅新育:解決失衡何須太心急[思想]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關鍵在政府轉型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