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古典紅木傢具專家王秀林(左)、胡德生(中)、楊家駒在北京一處傢具商城查看紅木傢具的品質。 記者
劉傑/攝 |
從上世紀80年代初價格不過數百元的紅木傢具,到如今既有上億元的“天價傢具”,也有數十萬元的假冒紅木,從秉承傳統精雕細琢的數百種工藝流程,到工業生産、電腦設計的流水化作業……記者深入採訪時發現,紅木傢具要演繹現代中國收藏品傳奇,還需要越過多重障礙。
紅木傢具:中國留給世界的傢具珍寶
中國美聯傢俬公司總設計師胡冠軍説:“意大利傢具講究設計和線條,北歐傢具講究用最原始木料‘粗坯加工’,美式傢具則注重線條的簡單。但真正意義上把原料加工、木料設計、精雕細琢全都考慮其中,將材料學、物理工程學、天氣物候學等均納入傢具生産領域的,只有中國的紅木傢具。”
胡冠軍介紹:從材料學來看,紅木至少要半年自然晾幹後才能烘乾、切割取料。從設計來看,必須考慮到成品使用時南北方氣候條件、濕度、溫度等情況,會有不同的膨脹或收縮……“紅木從一開始就具有很高的科學性”
美聯傢俬董事長張洪林説:“紅木傢具設計師應該是書法、繪畫、篆刻、雕刻、創作、設計與製作等諸多領域的‘通才’,空間想象力尤其重要,僅懂繪畫、書法,無法完成整套傢具的製作。”
記者在位於深圳觀瀾的美聯傢具生産基地看到,這裡生産的每一套紅木傢具,須經木材高溫熏蒸,立體製圖、雕刻工匠以鑿、雕、修、刮、磨等手法,精雕細琢。
工匠馬天琪告訴記者:“半米長經粗雕的紅木拼版,至少要20天才能完成修胚。我們這塊的工匠在紅木雕刻業都有10-20年浸潤。搞雕刻,一靠天分,二靠勤奮,頂級的師傅,月薪上萬元,而且從不計件。”
常年研究世界收藏品的專家胡文舉説:“紅木傢具由於融合了各種材料學、物理學和工藝設計,完全可以在世界收藏品、藝術品市場上與歐洲的油畫、美國的汽車、俄羅斯的珠寶、南美的祖母綠等收藏品一較高下。這本身就是中國留給世界的‘傢具珍寶’。”
市場亂象導致紅木傢具自貶身價
然而,記者深入採訪時發現,由於紅木傢具自身的市場亂象,導致高端的紅木傢具市場缺乏國際追捧者,低端濫竽充數的紅木傢具又讓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常年從事紅木傢具産銷的業內人士荀良平説:“2005年到2007年,國內紅木傢具業內有兩股潮流,一股以美聯、港拓為代表,強調走高端路線,杜絕使用‘白皮’,加上設計、工藝和製作精益求精,不斷創下‘天價傢具’的傳奇;另外一股則強調‘有水快流’,為牟取暴利,不惜大肆添加‘白皮’,甚至直接造假,造成市場非常混亂。”
由於市場非常混亂,曾經在中越邊境上考察紅木傢具市場的行家,甚至發生一整天找不到一套合格紅木傢具的情況。
新加坡展盛拍賣行拍賣師李開俊説:“紅木傢具在東南亞華人圈中具有很高的聲譽,近年來我們也在嘗試進行紅木傢具的拍賣活動,但由於這一行業尚未規範,監管力度不足,導致我們的拍賣品仍然停留在明清傢具範圍內,鮮有針對現當代傢具的拍賣。”
締造紅木傳奇仍需超越多重障礙
記者採訪的多位紅木傢具製作者、收藏者和投資者認為,紅木傢具要成為中國現當代藝術品走向世界的“代表作”,仍需要突破多重障礙。
首先是突破紅木傢具的工藝理論、審美理論。目前國際拍賣品市場上認可的仍然是明清傢具,但現當代紅木傢具的製作水準、工藝水平已經遠勝於明清傢具。這就需要從工藝理論的高度進行總結、歸納、概括,提煉出適合當代紅木傢具的製作標準。與此同時,明清傢具的“粗線條”“大框架”與宋明理學的盛行不無關係,而當代高端紅木傢具的設計理念、雕刻內容、雕刻手法已經極大豐富,也需要從審美理論進行深層次的突破,才能實現紅木傢具被全球認可的目標。
其次,紅木傢具需要盡快被國際現當代藝術品、收藏品市場認可。廣西禮儀文化交流協會副會長易玉爐認為,要獲得國際收藏品、藝術品市場的認可,需要不斷地將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紅木傢具推向海外的巡迴展出,參與全球頂級藝術品市場、拍賣品市場的盛會。假以時日,才能在全世界形成“紅木收藏品”的共識。
第三,紅木傢具需要通過強力監管來實現嚴格的市場分層。福建省古典工藝傢具協會會長黃福華説:“古典工藝傢具的産品質量是關係到産業發展的生命線,一定要按照行業標準規定生産産品,大家一定要抵制那些不合格材料和不合格産品,共同維護紅木傢具的品牌形象。”南寧港拓紅木傢具總經理吳曉梅認為,行業協會儘管有相關的執行標準,但仍需要進一步加強監管,將用龍眼樹、雜木等濫竽充數製作“紅木”的企業在媒體、行業內通報,清洗出局,同時進一步提升整個行業在紅木製作領域的標準,設定門檻,才能確保紅木傢具行業“名利雙收”。
紅木傢具:天價背後的潛規則
近年來,由於材料珍貴,製作也全部採用傳統手工工藝,紅木傢具價格連年上漲,每套動輒達到數十萬乃至數百萬元。然而記者走訪北京市場發現,由於缺乏明確統一的鑒定標準,紅木傢具市場出現大量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現象,嚴重損害消費者和合法經營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