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發現,節前收益率動輒4%以上的銀行理財産品銷聲匿跡了,大部分産品的收益率出現下滑,甚至有些銀行的産品下調幅度接近50%,理財産品的發行數量也有所下降。據業內人士稱,由於進入新年之後存款考核壓力降低,理財産品發行期限和預期收益回歸正常在預料之內。
銀行變臉 市民難適應
面對銀行理財産品突然“變臉”,部分成都市民有些措手不及。近日,一位在民生銀行科華支行營業廳辦理理財業務的女士告訴記者:“元旦聚會的時候,聽説銀行理財産品收益超出存款利率不少,所以我剛把定期存摺裏的錢取出來,準備購買理財産品。誰知道到了這裡才發現收益高的已經賣沒了,而正在銷售的産品收益比元旦前的産品低了近一半,我覺得沒有投資的價值。現在定期的利息也損失了,理財産品也沒有買到,我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對此,工行雙楠支行一位理財經理向記者&&:“其實理財産品的收益並非由銀行單方面決定。以信貸類理財産品為例,在去年底央行不斷縮緊市場流動性、各行收緊貸款口袋的時候,企業普遍缺少流動資金,很多企業願意付出更多的利息借貸資金保持項目正常運轉,所以銀行理財産品的收益自然隨之上漲。而年初的貸款額度都比較寬鬆,所以收益有所調整也是情理之中。”
有市場分析人士&&,去年底各銀行指標普遍接近存貸比紅線,攬儲壓力確實不小,發行超短期、超高收益理財産品,以此吸引更多的資金購買,完成全年存款任務,成為眾多銀行的共同選擇。“相對於屢被監管層緊盯的高息攬存來説,發行高收益理財産品的方式更加陽光。”該人士告訴記者,“這些産品一般都設計得很巧妙,一般都是12月中旬發行,12月31日結束,次年1月1日或3日到賬,剛剛過銀監會監控的時間點,一天都不浪費。”
中行産品 降幅近50%
銀行理財産品真是收益和發行量雙降嗎?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元旦之後,在售的理財産品數量比元旦前下降了50%以上,其中特別明顯的是超短期理財産品大量減少。不僅如此,有的銀行還提高了理財産品的購買門檻,將很多理財産品的投資門檻從原來的5萬提高到了10萬。對此,益普財富銀行研究院方瑞分析認為:“理財産品數量的下降主要是因為減少了此前專門針對節假日的超短期理財産品,屬於正常的回歸。每次節假日過後,都會有這樣一個數量上的從多到少的一個變化過程。”
雖然數量下降屬於正常情況,但收益大幅下挫卻顯得不那麼自然。在短短的兩、三周之前,由於各家銀行2010年末存款大戰達到白熱化狀態,期限在14天及14天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産品發行量曾一度暴增,預期年化收益率更是節節攀升。根據wind資訊統計,2010年12月20日至2011年1月3日期間,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6%(含)的理財産品中,有3款是2010年12月末發行的超短期理財産品;另有5款超短期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5%(含)至6%;預期年化收益率達4%(含)至5%的超短期理財産品數量眾多,達到20款。
而元旦之後,銀行發行超短期理財産品的收益均有所降低。例如農行2010年12月23日發行的2010年第1206期“金鑰匙安心得利”人民幣理財産品(28天),預期年化收益率2.35%。而該行發行的2011年第1006期“金鑰匙安心得利”人民幣理財産品(28天),投資方向與上一期相同,但銀行給出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為2.25%,下跌10個基點。另外,交行近日發行的一款28天理財期限的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1.98%;而在元旦之前,理財期限同樣是28天的該款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3.50%。前後“變臉”幅度最大的是中國銀行的一款産品。該行於2010年12月20日發行的“搏 弈”BY10165(中銀安穩回報)産品(14天),銀行保證年化收益4.2%;而今年1月6日開始發行的“搏 弈”BY1101B14D-1(中銀安穩回報)理財産品(14天),銀行只給出2.3%的年化收益率,前後相差190個基點,降幅接近50%。而記者發現,中行這兩款産品的説明書中,對募集資金的使用方向完全一樣,均是“投資於在國內銀行間債券市場上流通的國債、央行票據、國開債、進出口行債券和農發債等公開評級在投資級以上的金融産品以及債券回購等金融衍生産品”。
高收益産品短期難再現
市場分析人士&&,去年底的高收益産品來自於監管機構對銀行各項指標的考核,如今處於年初,銀行顯然少了這部分壓力,“超高收益産品半年內難再現。”
方瑞告訴記者:“年底時資金緊張,短期銀行間利率相當高,主要投向銀行間市場的超短期理財産品也從中獲益,得到很高的收益率。如今,時至年初,短期銀行間利率已經下降到比較低的水平,因此,這類産品的收益率也相對走低。預計到春節假期前,銀行還會推出針對節假日的短期理財産品,發行數量上會有所回升,但春節的假期理財産品主要是針對市場需求推出的,不再有銀行方面的攬存壓力,所以,春節期間的超短期理財産品難以再現元旦理財産品的超高收益率。”
招商銀行理財分析師王華軍&&:“部分産品上調收益率是因為去年底對再次加息的預期非常強烈,而且股市走好,銀行存款有流出跡象。隨着今年初加息預期降溫,股市又開始走跌,存款流出跡象有所好轉,銀行自然會有所調整。這種超高利率只是起調整作用,所以僅能"曇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