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江佳樂美雨傘廠是當地制傘業的重點企業,老闆肖清江告訴記者,他的兒子在美國留學讀商業管理,但與他談接班的問題,卻遭到了兒子的“斷然拒絕”,兒子認為傳統産業經營太苦,沒有前途。
這一情況並非個例,記者在浙江、福建等民資發達的省份採訪中了解到,民間資本的所有者正由第一代向第二代“交班”,兩代民營企業主在産業選擇、創業精神、歷史使命等方面表現出很大的不同,甚至發生衝突。老一代創業時信奉“走千山萬水、吃千辛萬苦、想千方百計、説千言萬語”的“四千精神”,年輕一代受教育背景、當下環境影響,更熱衷於資本運作類的“華爾街精神”。相關人士認為,民營企業主的創業積極性是推動經濟機構轉型、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精神力量,加大對“二代”民營企業主經營理念與社會價值觀的研究和引導,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新一代不願接手傳統産業“老家當”
經過30餘年的發展,以一般製造業為主體的傳統産業産能飽和問題日益突出。在每個行業內部,龍頭企業的位次格局已經基本奠定,後來者的創新空間已十分有限。對於民營企業家來説,新一代不願意接受傳統産業,其背後是行業發展格局已定的現實。
20歲的歷雙雙目前正在杭州一所大學念大二,父母在浙江台州市經營一家某塑料模具廠。談到未來可能面臨的企業傳承問題,歷雙雙説,她自己希望以後能在一家外資企業上班,有一份穩定的工作,而不是繼承家族企業。她親眼目睹自己父母為家族企業打拼,脾氣變得急躁,又總是早出晚歸,對孩子的照顧十分有限,自己一旦成為家族企業繼承人後,家庭幸福指數會大打折扣。
浙江工商聯研究室主任周冠鑫認為,我國民營企業一直沒有完成像樣的産權制度改革,目前基本以家族制企業的模式存在,開放度很低。由於民營企業大部分從事的還是利潤微薄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目前面臨的最大矛盾就是老一代進一步創業創新能力已經不足,新一代接班意願不強。一些企業家向浙江省工商聯抱怨,現在政府動不動就提“重點推進現代服務業”,製造業某種程度上受到歧視,這對他們的子女也産生強烈的負面影響。
“海歸一代”熱衷資本運作 “四千精神”傳承難
恒安集團是福建晉江一家從衞生巾起家的日用紙業龍頭企業,2009年集團銷售總額已經突破100億元,其核心産品的市場佔有率穩居全國第一。恒安創始人許連捷的三個孩子從國外留學歸來,一人拿着1億元的資金尋找新的創業領域,成立投資公司。
泉州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陳全順介紹説,泉州的一些民企二代也對傳統製造業缺乏興趣,更熱衷於新的投資方式。他們已沒有太多了家族投資的局限,他們會通過資金與專業嫁接的方式,將資金交由專業的投資人運作,開拓新的投資領域。
浙江、福建兩省人口眾多、資源貧乏,在兩地民營企業創業歷程中,浙商憑着“白天當老闆,晚上睡地板”、“不以利小而不為”和“四千精神”,臥薪嘗膽,創下如今的産業。福建人多年來一直以“愛拼才會贏”的打拼精神自豪。浙商研究會執行會長胡宏偉説,在新一代民營企業接班人眼裏,這些“傳家寶”已經成為口號,他們很多是獨生子女,從小衣食無憂,大多有國外留學背景,價值觀形成過程中受到的是所謂“華爾街精神”的熏陶。
浙江慈溪一家化纖企業的企業主對記者説,他的兒子從澳大利亞學了商科回來後已經在企業上班近兩年,但是從來沒有下過一次車間,還經常抱怨:“你這麼幹已經老土了,我才不願和這些民工打交道。”
在福建晉江,早年恒安、七匹狼、安踏等一批龍頭企業上市融回鉅資,資本的優勢讓他們一下子將後來者拋在了背後。資本市場的“暴富”效應讓不少民營企業主漸漸失去了做好實業的耐心,記者發現,“做上市”而不是做企業,已成為不少新一代企業主的普遍想法。在晉江一個以服裝、運動鞋等傳統産業為主的縣域,目前的上市公司已達27家,列全國縣級單位前茅。有當地幹部就&&,上市無疑對企業發展大有幫助,但如此多的上市,不乏有急功近利之輩。
“如果不能靠技術創新推動經濟增長,而是都來搞資本運作,就全社會來説就無太多建設性,只是將財富從一個口袋轉到了另一個口袋。”晉江市經濟發展局副局長林永紅説。
新老兩代企業家歷史使命感存在不同
由於成長經歷的不同,新老企業家對民間資本的歷史使命,對國家發展前途的思考也頗為不同。
泉州市名流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慶元,是泉州市改革開放後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代表。陳慶元&&,泉州與他同時“成名”的第一代企業家大多已經“退隱江湖”,僅從財富數量上來説很多後來者已經遠遠超過他們,但對改革開放前景的深度思考從未停止。在他看來,民間投資寫進憲法、獲得合法地位迄今還只有“十幾歲”,發展還遠遠不夠,讓他憂心的是,民營經濟的重要性現在有被“弱視”的傾向,至今仍處於“鼓勵”的階段,在理論支撐和輿論宣導上都很不夠。民營經濟是改革開放的産物,民營經濟發展的程度將決定了改革深入的程度。
溫州市的政協副主席、溫州市總商會會長鄭勝濤也是當地第一代民營企業家的代表,他認為,民營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也是生産力,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資源,是當前戰略機遇期中的有利條件之一。
鄭勝濤認為,對民營經濟的作用和地位要不斷研究,與時俱進,符合實踐的發展。對國有資本與民營資本關係的不正確認識,有可能形成所有制之間的誤解與對立,從而引發社會階層之間的對立,影響和諧社會。
記者與年代一代民營企業家交流中,很少能從他們口中聽到老一代企業家們時常提及的“家國理念”和深沉的憂患意識,他們更多談到的是如何資本運作,在商言商的“務實”一面表現得更為突出。溫州金融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偉健不到40歲,目前手頭運作的資金達到150億元,他的觀點代表年輕一代企業家的價值觀,他説:“我們對資本負責,對投資人負責,把錢賺好就是對國家和社會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