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戰爭”、“匯率大戰”,這些詞在過去的一年裏顯得尤為火熱。
美聯儲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美元LIBOR利率的大幅上漲,美元的持續貶值,澳元和歐元和2010年下半年的反彈上升……在利率和匯率的不斷變化下,你踩準節奏了嗎?
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各家銀行都沒有放過這樣的機會,已到期公告收益利率和匯率挂鉤産品中共有46款,産品形式則呈現了多樣性。這裡有不同的“賭法”,農業銀行的産品設計全都是區間類,而中行則更愛賭未來某個時間點的匯率變化。
匯率挂鉤産品上半年集中發行,美元類産品最為吃香
任何一款與匯率挂鉤的理財産品的最終實際收益率的預測,都要看它的發行時間和在委託期限中匯率的趨勢變化。去年對於外匯市場來説,主要存在兩個時間分界點。
2010年的6月份是個分界點,歐盟債務危機的影響使歐元從今年年初持續貶值到6月份後大幅反彈,澳元也表現出同樣的趨勢;2010年的10月中旬是另外的一個分界點,這個分界點體現在美元開始出現實質性的小幅反彈上升。
而從發行時間上看,46款該類産品中上半年開始發行的有27款,比下半年多出8款。而中行發行的11款産品全部都是在上半年。
從委託期限上看,北京銀行和上海銀行的産品期限全都在6個月左右,中行和民生則以3個月為主,而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全部産品都是3天委託期限。
在産品設計上,北京銀行和上海銀行有很多的相似之處,所有産品都是美元和澳元的外幣固定收益型非結構性産品。針對該類産品,不同銀行有不同的收益率計算方法,這和利率、匯率未來的市場變化有關。
去年美元類産品最為吃香。農行的6款挂鉤匯率産品全都是區間類設計,挂鉤歐元兌美元匯率;而中信銀行區間類産品主要挂鉤6個月美元LIBOR利率,發行時間主要集中在去年下半年,期限三個月,均獲得預期最高收益率。不同的是,中信銀行的區間類産品則涉及了更多其它幣種的匯率,如英鎊、加幣匯率等。與農行、中信和平安偏愛區間類産品不同的是,中行的産品則簡單分為看多和看空兩大類,
北京銀行收益率5.1%居最高,中行一半産品看多美元兌日元匯率
在統計的46款産品中,除北京銀行和上海銀行的7款固定收益型産品外,其餘浮動性産品中,最高的實際收益率産品是由中行發行的1款看多澳元兌美元的産品,其收益率為5%。
然而46款産品的平均實際收益率卻不高,僅有1.77%。平均實際收益率最高的為北京銀行,為3.13%;最低的為平安銀行,為0.99%。産品收益率相對比較集中的為中信銀行,8款産品同屬假日贏係類,收益率均是1.34%;相比之下,中行的産品收益率則比較分散,中行收益率位於0.2%-4.5%之間,同時中行的預計和實際收益率相差是最大的。
去年中行的“2010年匯聚寶HJB10101-V澳大利亞元匯市爭鋒産品”的預計和實際收益率相差5%,是所有該類産品中實際偏離預計最高收益率最大的。
該款産品的設計是屬於看空歐元兌美元匯率,在去年7月初發行,委託期限3個月。而從去年7月份,歐元兌美元匯率一直持續上升,只是在去年八月中旬後出現小幅下降後繼續上升。經過三個月的委託期限內,歐元兌美元匯率一直高於去年7月份初的利率,此款産品投資者最終獲得最低收益率。
此外,中行的另一款在去年4月中旬發行的委託期限為75天的看多美元兌日元的産品預計和實際收益率相差同樣很大,達4%。同樣中行在去年4月末發行的期限為3個月的該類産品也只實現了預期最低收益率。
其實中行的這2款看多澳元兌美元類的産品最終獲得預期最高實際收益率並不那麼容易,這是個凶險的過程。這兩款産品觀察期均為2010年4月1日北京時間下午2點至2010年6月28日北京時間下午2點。而澳元兌美元匯率剛好在2010年4月初經歷了10天左右的上升後,開始一路下跌到2010年6月初達到最低點後開始反彈。
所以2010年4月份前十天是決定最終收益率的關鍵。根據該産品收益率公告,觀察期最高值0.9388高於觀察水平0.9386,而根據理財周報零售銀行實驗室監測,這個最高值大約是在4月12號左右出現的,投資者差點就獲得了預期最低收益率。
去年中行該類理財産品發行時間集中在去年3月份、4月份和6月份,其中中行在3月份和4月份的時候看多美元兌日元匯率和澳元兌美元匯率,同時所有看空類的匯率産品均獲得了預期最低收益率。
整體來説,2010年該類理財産品的收益率均不是很高,大多數銀行的平均實際收益率在2.5%左右浮動。表現好的除了北京銀行外,還有民生銀行。該行收益率集中分佈在2.75%-3%之間,平均實際收益率2.79%。這是因為只有民生銀行的利率類理財産品採用的是信託模式,這類産品的收益率一般高於銀行其它産品。
而今年年初,外匯類理財産品卻相當火熱,理財周報記者從多家外資行了解到該類産品預期收益率都很高,而且不同外資行之間相差很大。投資者在購買該類産品時,應多關注市場環境的變化,同時對多家銀行進行分析比較,爭取最高的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