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把“ iPhone 4”捧上了天
2011-01-04   作者:  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字號

    一對重慶的新人,結婚時沒有買婚戒,而是買了一對iPhone 4(蘋果公司第四代手機)。在他們眼中,手機竟然可以代替“一顆永流傳”的鑽石。
  一名大學生,為了擁有一部iPhone 4,從青島往返北京,來來回回在火車上站了近30個小時。
  在網絡論壇上,“你是否想買iPhone 4”,已經和“你是否想買房”一樣,成為熱議的焦點……
  如今,和iPhone 4這個小小方形手機相關的話題,已輻射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一現象,恐怕是“蘋果之父”喬布斯也沒想到的。

  消費者不惜代價,照單全收

  2010年12月一個周日的上午,環球人物雜誌記者趕到位於北京市三里屯的蘋果直營店。店內人頭攢動,每位店員身邊都圍着三四位顧客,爭相詢問iPhone 4的相關情況。“現在沒貨了,明兒一早您來排隊,説不定能買到。”店員解釋着,顧客們卻不買賬:“明天周一,大家都要上班,誰有工夫來排隊?”“那您可以到我們的官方網站上訂購,不過平時也沒貨,到凌晨零點刷新,説不定能訂上。”聽了店員的話,不少顧客都失望地轉身離開。
  記者向店員追問,是否有其它購買途徑,他猶豫了一下,指指幾個徘徊在店門外的中年男子:“那些‘黃牛’(靠倒賣商品賺取差價的人)手裏有貨,可以找他們買,但是要加幾百元錢。”
  走出店門,一個“黃牛”馬上走到記者身邊:“要iPhone 4嗎?現貨。”原價4999元的機器,他要價6000元。記者以價格太高為由,正準備離開,卻看見剛才還在店裏諮詢的一位顧客已向“黃牛”掏出鈔票。
  中國聯通的一位工作人員也告訴記者,作為iPhone 4的唯一簽約商,他們目前的售賣都需要提前預約。“一般得等一個月左右。我有一個客戶,11月初就下了訂單,這都12月底了還沒有拿到(手機)。”
  而在接連走訪了中關村幾家標着“蘋果專賣”的店舖後,記者發現,這裡銷售的iPhone 4多為水貨(未經過原生産廠家指定的銷售代理進行銷售的産品,與行貨對應),價格接近6000元。其中,香港貨居多,也有英國、日本、美國等地的機器。
  iPhone 4是一塊大蛋糕,為了分一杯羹,賣家們想盡一切辦法,消費者則不惜代價,照單全收。記者了解到,自2010年9月25日登陸中國大陸,在貨源持續緊張、很多用戶購買國外水貨的情況下,iPhone 4大陸行貨及運營商簽約機器的銷量仍超過100萬台。
  iPhone 4還成為時下最流行的商務禮品。記者在中關村對前來購買iPhone 4的客戶進行了一次隨機調查,結果,超過三成顧客都&&,之所以着急購買iPhone4並非為了自用,而是出於商務送禮的需要。
  54歲的楊先生是某公司的老總,與記者見面時,他的辦公桌上就放着一部iPhone 4。“我家裏還有兩部呢,都是別人送的。送禮的人説,這是高科技産品,現在特別火。”楊先生拿起iPhone 4,給記者比劃起來。正説着,電話突然響了,他從懷裏掏出另一隻手機接了起來。通話結束後,楊先生看著記者疑惑的表情,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平時要打電話、發短信,我基本上還是會用原來的手機。iPhone 4太複雜了,我還不太會用。我知道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樣,拿一部,用一部。”
  很明顯,在楊先生眼中,iPhone 4已被符號化了,拿着它,至少説明自己沒落伍。

  大多數人是為了面子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在追捧iPhone 4?對外經貿大學祥祺奢侈品研究中心主任朱明俠告訴記者,這其中雖然不乏蘋果産品的“粉絲”,但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在盲目跟風。
  喜歡“蘋果”的人大多是些科技迷,熱衷於體驗真正的高科技。王靖從七八年前開始使用蘋果産品,如今,從mp3、mp4到手機、電腦,他已被“蘋果”全副武裝。“但若想體驗‘蘋果’的全部功能,得花費不少時間和精力,很多人其實是做不到的。”王靖向記者推薦了一則動畫短片,它用幽默的方式調侃了那些盲目跟風的‘蘋果’消費者:一個人走進手機賣場,對店員説:“我要一台iPhone 4。”接下來,便是店員與他的對話:“抱歉先生,iPhone 4沒貨了,我給您推薦一款功能更強大的手機吧。”“是iPhone嗎?”“不是,但它的性能更好。”“我不要。”“它的價格更便宜。”“我不要。”“請問您為什麼一定要iPhone 4呢?”“因為它是iPhone 4,它很好用。”“您知道它好用在哪嗎?”“不知道……麻煩你給我一台iPhone 4。”
  當記者向對朱明俠復述完這則短片的內容,她哈哈大笑:“雖然有些誇張,但這的確就是典型的盲目跟風、從眾心理。它表現為別人怎樣我就要怎樣,別人有什麼我也要有什麼,有時甚至會不計代價地去實現它。”採訪中,朱明俠不止一次地提到“面子消費”:“這是目前中國消費市場一個明顯的特點,不少人都覺得,能擁有一件熱銷又稀缺的商品,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而擁有得越早越有面子。”
  賈玲的iPhone 4已經用了半年了。“我應該是全北京最早用上iPhone 4的10個人之一。6月24日,它在國外剛上市,我就開始研究該怎麼買;7月初,我花1萬多買到了當時中關村僅有的3&iPhone 4之一!”她的語氣中不乏驕傲,“有人覺得我是冤大頭,但我覺得這錢花得值,因為我比他們早用了好幾個月!”但隨着擁有iPhone 4的人越來越多,她的新鮮感也消失殆盡:“聽説iPhone 5快要上市了,它一上市我就會換掉(iPhone 4)。”
  據記者了解,很多買iPhone 4的人,是在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後,跟風購買。在某銀行工作的景怡給記者看了她在前幾天朋友聚會時拍的照片,照片上,7&iPhone 4一字排開。“那天參加聚會的朋友,人手一台iPhone 4。”據景怡介紹,她和其他4個人都是看到朋友用,挺羨慕,一衝動就去買了。
  廣州的一名女大學生告訴記者,她是拿着向父母借來的數千元錢在網上下的訂單。“為了一個手機透支消費,值得嗎?”記者有些不解。“手機和化粧品、服裝一樣,是潮流的一部分。”這名學生回答得毫不含糊。

  白熱化的運營商之爭

  iPhone 4的熱潮,充分暴露了我國消費群體的盲目性,而另一方面,更值得關注的,是由此而引發的運營商之間白熱化的競爭。
  互聯網專家、紅麥軟體總裁劉興亮告訴記者,2007年,蘋果公司剛打算進軍中國市場時,最先找到的是中國移動。“他們很看重移動龐大的用戶群。”可利益分配上的嚴重分歧,使雙方的談判最終破裂。
  2008年,iPhone的全球銷量達到1800萬部,中國大陸在只有水貨的情況下,仍擁有了超過100萬名用戶。當年9月,聯通開始和蘋果公司接觸,並開出極大的優惠條件,最終與其達成了合作協議。
  “iPhone裝上移動卡,無疑當今一大傻……”2010年11月,聯通向自己的iPhone客戶群發了這條短信打油詩,藉以諷刺iPhone 4與移動2G網絡不匹配、無法體驗3G服務的現象。除了諷刺競爭對手,聯通還採取了多種手段配合銷售:設計多種預存話費送iPhone 4的套餐;在網站及營業廳開設iPhone專區等……這些舉措也的確收到成效:目前,已有逾60萬用戶在聯通簽約購買了iPhone 4,還有20萬人已預約。
  面對這樣的場面,移動後悔不已。為減少用戶流失,他們想盡辦法:由於iPhone 4使用的是迷你SIM卡(用戶識別卡),他們於是推出免費剪卡業務;在部分營業廳設立iPhone客服專席,向用戶提供諮詢……移動在競爭中的最大籌碼,是龐大的用戶基礎和良好的服務,而這也確實讓很多iPhone 4用戶左右為難。甚至有不少用戶,最終選擇了隨身攜帶兩部手機。
  用戶的舉棋不定,為“黃牛”帶來商機:他們通過預存話費的方式從聯通買來iPhone 4,然後機卡分離,一面將“裸機”高價售出,一面將含有預存話費的電話卡賣給聯通用戶,賺取雙重利益。
  聯通很快推出應對“黃牛”的新舉措:對12月1日後購買聯通iPhone産品的用戶,自入網次月起,將每月核實用戶所購通信服務、手機卡、 號碼及iPhone終端的使用情況,一旦發生機卡分離使用的情況,則屬用戶違約,聯通有權取消對用戶的優惠政策,並對用戶號碼作停機處理、對iPhone終端進行鎖定。
  此舉一出,立刻引發極大爭議。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以下簡稱“工信部”)發布的《移動電話機定制管理規定》第十一條規定,定制話機不得鎖定網絡,應允許消費者選擇其他電信運營企業提供的同制式網絡服務,並能實現基本的通信功能。聯通此舉顯然違反了這一規定。”12月2日,工信部正式表態,要求聯通尊重和保護用戶合法權益,完善服務協議,提高服務質量。中國消費者協會首席律師邱寶昌也&&,聯通此項規定涉嫌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合同法》的某些條款相衝突。
  “雖然聯通的初衷是打擊‘黃牛’,卻最終傷害到消費者的利益。就像不久前的‘3Q之爭’(360和騰訊QQ),商家其實是在逼用戶做出選擇,但他們無權這樣做。”劉興亮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不滿,“運營商間的競爭,應主要在改善服務、保證信號等方面,而不該將競爭的籌碼押在某款手機上甚至用戶身上。短期來看,這也許確實能為運營商帶來可觀收益,但其形象在消費者心目中的毀損,卻是長期的、不可磨滅的。”

  我國高端品牌市場還在初級階段

  iPhone 4為何在中國引發出這麼多問題?在劉興亮看來,這場熱潮背後的運營商之爭反映的是我國電信市場的不成熟。“目前的情況是,沒有一家運營商能盡如人意,消費者必須在網絡和服務這二者間進行取捨。消費者的兩難局面,阻礙了中國電信市場的發展,即使是iPhone 4這樣的明星手機,也無法有效推動。”
  品牌專家朱明俠則認為,相對於LV、香奈兒等歐洲老牌奢侈品,iPhone 4是美國打造的“麥當勞化”的新品牌。這類産品的特點是,價格不很高,普通人也能買得起,但在同類産品中又比較高端,品牌效應很強,更容易引發市場的追捧。在朱明俠看來,一些消費者對於iPhone 4的盲目跟風,是中國高端品牌市場發展初期的必然現象。
  “國際知名的高端産品進入中國只有20年,還處在發展的第一階段,即炫耀性消費階段。第二階段是欣賞性消費,這種消費會趨於理性,更多地追求品牌的文化內涵。而第三階段,則是追求體驗的服務性消費階段。隨着國際品牌的不斷進入及消費者收入的逐漸增加,我們的市場選擇會越來越多,消費心態也會日趨理性、成熟。到那個時候,類似iPhone 4的熱潮就會較少出現了。而我認為,要走到這一步,中國至少還需要10年。”朱明俠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霸王龍牙打造的iPhone 4 2010-12-13
iPhone 4,為何如此迷人 2010-10-14
聯通清理無WiFi功能iPhone庫存為iPhone 4鋪路 2010-07-28
蘋果召回iPhone 4可能性不大 2010-07-16
iPhone虛增貿易順差是“錯覺” 2010-12-2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積極財政之“積極”已今非昔比[思想]股市既要滅鼠也要防鱷魚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