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 音樂從哪來
2010-12-09   作者: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字號

    300年前,鋼琴的出現為西方音樂添加了鍵盤樂器。19世紀的電氣革命讓電吉他成為了主流。未來的技術革新會怎樣塑造音樂的未來?在免費拷貝滿天飛的網絡時代,音樂經濟出路何在?本篇是文章的上半部分。

    未來音樂

    科技正在改變音樂。歷來如此。三百年前鋼琴的發明使鍵盤樂成為西方音樂的中心,19世紀晚期電的到來使演奏的複製及後來擴音設備的出現成為可能,隨着數字化的發展,劇變更是加快了步伐。數字文件共享技術——Naspster和它的後繼者們——如今正在破壞已經建立起來的音樂經濟。而我們所知道的和數字技術有關的一切都表明Naspster僅僅只是個開端。
  今天的音樂無不受制於錄製和複製這樣的事實。實際上,自留聲機發明以來複製音樂的能力已經被大大的顛覆了。1904年,當歐洲音樂廳公司的工程師約翰斯穆特用卡車把原始的錄音設備搬運到印度尼西亞去錄製加麥蘭管弦樂隊演奏的時候,當地的音樂家十分困惑,為什麼要錄製演出呢?他們村兒的流行曲子過幾週就會推陳出新,這麼容易就能聽到新的音樂,怎麼會有人去聽已經過時的曲子的陳舊演出呢?
  隨着留聲機在世界範圍的普及,一個驚人的結果出現了:民謠以前隨意性很大,同一首曲子不同的人演繹,在不同的演出中都會有變化,而錄音的出現將它變成了可以無限精確重復的固定歌曲。音樂變得更簡短、更有旋律、更加精確。
  早期的錄音設備錄音時間僅限於4分30秒之內,因此音樂家將舊作縮短和創作簡短的新音樂以適應設備的要求,。因為早期錄製的都是沒有經過擴音的音樂,強調音量大的人聲,不注重安靜的樂器聲。音樂學家蒂莫西指出,一旦鋼琴家開始錄音,他們第一次努力在整首曲子中“仔細的分辨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音樂家以科技聆聽的方式來演奏。1902年,傳奇錄音師弗雷德里克蓋斯伯格到加爾波達時發現,留聲機問世才20年時間,印度音樂家就已經在模仿錄製的音樂了,令人遺憾的是,“再也沒有傳統音樂可供錄製了”。
  隨着上個世紀複製技術的蓬勃發展,用戶至上主義也興盛起來。消費者消費的東西——不管是書本、唱片還是可樂罐——都是精確的複製品。大量、不間斷的完美複製的能力是大眾文化的主要成分。音樂迅速的適應了複製文化。精確的複製,大量的拷貝,音樂活在不斷的複製中。
  音樂正在經歷的巨大不安——Napster 導致的變革——是從模擬拷貝向數字拷貝的轉變。工業時代是由模擬拷貝驅動的:模擬拷貝效果完美,成本低廉。而信息時代是由數字拷貝驅動的:數字拷貝效果完美、流動性強,而且免費。
  人們很難對免費視而不見。它推動複製擴大到過去難以想象的範圍,音樂分享軟體“睡夢之神”在短短10個月內被下載了7100萬次。當然,被免費複製的不僅是音樂,還有文字、圖片、電影,甚至整個網站。在這個全新的網絡世界,任何可以被複製的東西都會被複製,而且是免費的。
  但是當一樣東西變得免費、普遍的時候,它在經濟方程式中的位置就會突然逆轉。夜間照明燈剛出現的時候,窮人才會用普通的蠟燭,而當電力變得唾手可得幾乎沒有什麼花費的時候,餐桌上的蠟燭又變成了奢侈的象徵。
  在這個無限量免費數字複製品氾濫成災的網絡宇宙中,價值的軸心已經翻轉。在工業時代,複製品通常比原始的珍貴。(誰想要你家廚房冰箱“初始”原型?) 大部分人想要的是完美的能工作的克隆品。克隆品越普遍,人們越想要,因為隨後它會貼上受人尊敬的品牌,會有服務網絡和維修點。
  然而,在今天這個免費複製品極大豐富的勇敢新世界,秩序已經倒轉,複製品是如此的隨處可見,如此的廉價(免費,實際上),以致於那些不能被複製的東西反倒成了唯一有價值的東西。
  什麼東西不能被複製呢?好吧,舉例説明:信任、實時、個性化。這些品質無法從目前的複製品中下載或從朋友的唱片中安裝。因此,儘管你可以免費獲得複製品,但是如果你想要正版的,實時的,或者個性化的東西,你就得付費。
  在充斥着免費的領土上,音樂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對那些不容易被複製的東西收費。你想要鍾情的樂隊的音樂會唱片,也許能輾轉從朋友的朋友手中得到,但是如果你付費,演出幾秒鐘後你就能收到樂隊給你發的郵件。你或許可以找到一首合適的舞曲,但是如果你想要被著名DJ認可的混音版,那麼你會願意為此付費。誰都能拿到貝多芬第九樂章的免費版本,但是如果你希望定制一個適合你的房子或車子音頻參數的,那麼你得掏腰包。你也許從 “睡夢之神”網站免費下載過古巴中國人搖滾樂隊的音樂,但是如果你想得到能夠讓你搜索和弦和歌詞的關於每條音軌的很酷的元信息,唯一方法是花錢和樂隊建立關係。
  在免費的複製品猖獗的世界裏最稀缺的品質就是注意力。每年有3萬多首新歌發布(或再次發布)到雜亂而擁擠的頭部空間,這個空間裏有新電影、新電視節目、新書、新游戲、新網站。無論你的音樂是哪種口味,一個人終其一生能聽到的也只是全世界生産的音樂的很小一部分。所以消費者付錢讓人編輯音樂,推薦音樂,把選擇好的音樂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呈現給他們。這也是製造商、評論家、分類編輯和導購能夠繼續謀生的原因:在下一個50年我們面對1000萬張唱片無法集中注意力時,他們能夠幫助我們聚焦。最終,免費的領地上會有大量的音樂售出,因為買到你真正喜歡的音樂會比找到免費的版本更加容易。
  把免費視為註定的命運實在是高估它了,它只不過是免費的三個發展階段中的第二個階段。第一階段——盡善盡美——在模擬和數字複製中都經歷過了,完美的複製品成就了現代世界和現代音樂。
  第二階段是免費。無成本複製使Napster成為可能,使音樂革命觸手可及。
  然而真正的革命卻是在數字拷貝的第三階段。第三波動力是流動性,它將會帶領音樂超越Napster。
  數字拷貝不僅完美、免費,而且是流動的。一旦音樂被數字化,它就變成了一種可以變形、遷移、伸縮和耦合的流體,你可以過濾它、彎曲它、將它存檔、重新編排、重新混合,把玩它。對你譜寫的、聆聽的、借來的音樂,你都可以這樣做。
  乍一看,聽眾被在線音樂吸引是因為免費的力量,但事實上衝向數字音樂的動力來自不斷增強的流動性力量。一旦音樂能夠毫無障礙的圍繞我們的生活旋轉,數百萬點對點下載文件分享軟體的人突然同時想到一千種利用音樂的流動性變魔術的方法。不僅因為它是免費的,而且是因為你可以用它做很多很多事情。
  一旦音樂被數字化,就會出現新的行為。有了流動的音樂,你就能把一個唱片或不同的唱片中曲調的模進重新排序,可以將一個聲音外科手術般的變形至適合新的用途,可以從別人的音樂中精確的摘取一些音符為己所用;你可以透視音樂的內臟,勾勒出它的結構,然後改變它。給它填上新的歌詞;重新編曲,讓不同的部分適合不同的嗓音;重新設計音樂作品,讓它在車載音響中更好聽。讓不同的音樂聯姻孕育出混血音樂;把曲子變短,或者拉長到2倍以便演奏。
  有了數字化,音樂又一次從名詞變成了動詞。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美國SONOS入華開創無線多房間音樂系統新産業 2010-11-03
皖南"中國有機茶之鄉"新鮮事":讓茶葉在音樂中翩翩起舞 2010-11-02
芝加哥藍調音樂尋夢 2010-09-26
騎在自行車上安全的享受音樂 2010-08-25
“篷房”裏的夏季音樂會 2010-08-0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兩個同步"概括"十二五"分配改革要義[思想]陳思進:一輩子租房又何妨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