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近期受美國經濟數據不佳以及歐盟大力援助高負債國等因素影響,歐元有明顯企穩跡象,但愛爾蘭危機所折射出的輿論影響卻必須引起投資者及各國貨幣當局的警惕。這一背景下,預計歐元後市仍然動蕩。
愛爾蘭危機爆發時點值得推敲
今年11月3日,美聯儲不顧世界譴責,&&6000億美元的第二輪量化寬鬆。在QE2啟動之前,國際社會對美元的長期貶值憂慮再度升溫,歐元對美元匯率也被推高至1.41上方。在QE2啟動之後,國際社會對美國的譴責更加嚴厲。然而,11月5日,與QE2啟動僅僅相隔一日,美國媒體就以愛爾蘭為切入點,突然再次引燃了歐洲主權債務憂慮。與年初引爆希臘危機的手法如出一轍,美國新聞媒體和三大評級公司集中對愛爾蘭的債務問題口誅筆伐,進而調降愛爾蘭評級前景,推高市場焦慮情緒,最終引發歐元拋售。
必須指出的是,在愛爾蘭危機爆發前,今年6月至10月,歐元雖然經歷了長達四個月的反彈期,幾乎恢復到了2009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前的水平,但是歐元區各高負債國的財政狀況並沒有好轉,希臘等國由於融資成本大幅上升,其財政負擔反而在加大。當時唯一變化的,是市場輿論和評級公司突然不再糾纏於希臘等國的債務問題,這更進一步説明,歐元的漲跌和歐洲的主權債務問題並不存在必然的因果關係。評級公司以及新聞輿論何時將歐洲債務問題推到前&才是歐元漲跌的直接原因。
歐洲財務數據被選擇性宣傳
在歐債危機期間,以美國媒體為主導的市場輿論始終在刻意強調希臘、愛爾蘭等小型高負債國的債務問題,有意回避歐洲整體的資産負債健康狀況。仔細分析歐洲和美國的財務狀況,不難發現,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並非必然。
首先,歐盟和歐元區的整體財務質量與美國相比並不差。根據美國財政部數據,2007年美國財政赤字佔GDP比重為1.2%,但2008年暴增至3.2%,2009年和2010年則分別為9.9%和9.2%。目前美國國債餘額逼近14萬億美元,佔GDP比重接近100%。而根據歐盟統計局數據,2009年歐元區16國和歐盟27國的財政赤字佔GDP比重分別為6.3%和6.8%,政府債務總額佔GDP的比重分別為79.2%和74%,無論是財政赤字還是政府債務總額均大大低於美國同期水平。
其次,歐元區整體對外資産負債狀況遠好於美國。歐元區國際投資頭寸表數據,2009年歐元區海外總資産為13.76萬億歐元,海外總負債為15.21萬億歐元,凈債務為1.45萬億歐元;而2009年底,美國海外總資産為18.38萬億美元;總負債為21.12萬億美元;凈負債2.74萬億美元。即使按照1歐元兌換1.50美元換算,歐元區的總體負債情況也要遠遠好於美國。
況且,希臘、愛爾蘭等國的高負債也不能構成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的充分條件,因為希臘等國的債務問題並非2009年之後才出現的新問題。
以希臘為例,其政府債務餘額佔GDP比重長期維持在100%以上的高位,然而由於希臘的經濟規模僅佔歐元區2.6%,佔歐盟27國的2.0%(2009年數據),所以無論是評級公司還是國際輿論,始終未認為希臘等國的財政問題會危及歐元安全。
然而,2009年12月,在美元對歐元貶值至1.51上方,國際社會強烈譴責美元以鄰為壑,要求重構國際貨幣秩序,且美國國債收益率大幅攀升,美國國債融資難度明顯增大的情況下,三大評級公司突然聯手下調希臘評級,引爆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這很難擺脫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嫌疑。
歐元後市仍然動蕩
歐元每次大跌的直接受益者是美國和美元。上半年的希臘危機大大壓低了美國國債收益率,幫助美國實現了低成本高額融資,而11月份的愛爾蘭危機則成功轉移了世界輿論對美聯儲量化寬鬆政策的注意力,緩解了美元的貶值壓力。
11月美國失業率仍高達9.8%,經濟復蘇的緩慢決定了美國當局很難在短期內改變其寬鬆的刺激政策。為避免美元在過分寬鬆的政策環境下大幅貶值,過度傷害美元信譽,通過引爆世界其他地區的風險事件,製造市場緊張氣氛,進而支撐美元的相對強勢,仍將是未來一段時期美元的基本策略。
這一背景下,雖然歐盟&&了一系列措施對高負債國實施救助,但在缺乏輿論主導權的情況下,只能確保歐元無解體之憂,但短期內難以實現趨勢性上揚,寬幅震蕩格局料將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