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農産品價格的大幅調整是宏觀調控導致的系統性因素所致,屬於短期現象。雖然市場調整尚未結束,但我們認為下方空間已經有限。
隨着調控政策密集&&,整個商品市場和股市都出現了大幅的調整,處於牛市中的農産品市場也未能倖免。其中領頭品種棉花跌幅超過25%,而漲幅滯後的豆類油脂系列品種跌幅也達到13%。
政策調控主導農産品
11月中旬,國家統計局公布10月份CPI上升至4.4%,創25個月新高。CPI的持續攀升超出了決策層的容忍度,引發國家連續&&調控“組合拳”政策來干預物價。一方面,緊縮貨幣,將貨幣政策從適度寬鬆逐漸向穩健型的方向轉換。11月份,加息並兩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顯示出國家在極其複雜的國際金融環境下對價格調控的決心。另一方面,加強物價政策管理與干預。根據CPI上漲因素,國家政策調控面從房地産擴大至農産品市場。國務院先後&&“國四條”和“國十六條”,部署了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嚴厲查處惡性炒作事件,維護市場和價格秩序。隨着政策的&&,期貨市場全線下跌,部分品種甚至出現連續跌停的現象。從基本面上看,各品種均有差異,但跌勢卻高度相似,相關性極強,説明引發近期商品跌勢的主要是宏觀調控面的因素,供需基本面因素則退居次席。另外,國家相關部門連續進行糧棉油糖等農産品的拋出活動。據國家發改委&&,10月份以來已投放糧油2550萬噸。
調控意在漲速而非方向
從短期調控的意圖來看,國家希望通過穩定市場情緒以控制價格上漲的速度而非方向。但在工業品與農産品比價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尤其是耕地面積減少、農資成本逐年增加的情況下,限制農産品價格無疑會損害農産品生産積極性。從長遠看,工業品與農産品比價若不能修復將更不利於物價穩定。過去國內農産品供應是相對過剩,而現在供應過剩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尤其是在油脂油料市場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後,我國的玉米也開始轉為凈進口。這不僅讓人聯想到大豆、煤炭走過的路。在我國糧食庫存出現下滑,需求高速增長的情況下,供需缺口面將慢慢擴大。這無疑會吸引投資資本的關注與炒作。
筆者認為,此次農産品價格的大幅調整是宏觀調控導致的系統性因素所致,屬於短期現象。在化肥、農藥、柴油等農資價格高企的情況下,糧食與房屋爭地完全被動、糧食與工業品比價偏低等關係決定了農産品的價格走向,即耕地的稀缺性、成本上漲的推動決定了農産品價格中樞仍將上行。目前,政策處於密集實施期,調控效果還在評估之中,政策影響力將繼續衝擊期現貨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市場還將延續調整,但我們認為下方空間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