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圈裏行話説:收藏金石書畫,竹木牙角等,總之排在收藏第一位的“金”就是指中國古代青銅器。
哪怕是一個普通人,對青銅器也能舉出自己耳熟能詳的幾個名字出來,比如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而但凡一個收藏家如果開始收藏中國青銅器,應該算是玩到收藏的最高等級了,因為青銅器不僅是國家之重器,而是全世界全人類都為之讚嘆的世界頂尖藝術品之一。世界各大博物館與私人收藏大家無不為之能擁有一件中國優秀的、工藝達到極致的青銅器而驕傲。
時間回到2006年,具有近3000年歷史的西周青銅器“周宜壺”在上海崇源拍賣會中以1000萬元起拍,最終以2640萬元成交,創內地青銅器拍賣的最高價。
這樣的例子並不多。青銅器是受國家文物部門保護的,不準隨意在市場交易和上拍;每年少之又少的青銅器拍賣,是相關部門依據對《文物法》的執行,上拍必須是1949年前出土的,並有明確著錄的才可以。這樣一來,拍品數量少、成交率差是必然的。
問鼎中原
把握青銅器的價值,要從歷史淵源入手。中國青銅器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已經確立了它象徵王權的等級,哪怕王朝的更替;擁有者依然都是歷朝歷代的“王者”,直至中國最後的一個清王朝即將消亡,才輪到非同一般的達官貴人來收藏,李鴻章、端方、羅振玉、樑上椿、劉體智即是當時為數不多的代表人物。
青銅器屬於銅與錫的合金製品,廣義來説,是指所有青銅製造的器具,除禮器、樂器外,還有兵器、工具、車馬器及其他生活用品。狹義説,也是一般的説法,只稱禮器、樂器兩項。源於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卻賦予了歷史藝術的含義。據史料記載,中國青銅器時代源於夏朝和周朝。但更有記載,中國的青銅器早在夏周之前就已出現。
青銅器的本身價值,可通過陜西省董家村出土的西周時期的“裘衛四器”上的銘文得以證實,該器物現在分別收藏在陜西省博物館和寶雞市博物館,其中“衛盉”與“衛鼎”上的銘文記錄了青銅器和玉器當初的交易價格。銘文大意是:“天子舉行建旌大典、諸侯皆須送禮,於是‘矩伯侯’為籌備一份禮品,向‘裘衛侯’訂制了一套車馬上配用的青銅器,以及一對玉虎和一片玉璋,以八十萠(一萠十貝),十三田(一田等於一百畝),和一大片林地(大而無法丈量)進行交換。”可見青銅器和玉器在當時的訂制價格已是千畝土地的等價。
而古史所記“夏鑄九鼎”,更是對中國青銅器價值的一次集中體現。公元前21世紀,夏王朝用各諸侯朝貢的銅鑄造了九隻氣壯山河的大鼎,九鼎由三件圓鼎、六件方鼎組成。鼎上鑄有九州山川名物。自此,九鼎被視為國家權力的象徵,擁有九鼎,就擁有全國最高的政治權力。“鼎在國在,鼎失國亡”。
夏朝滅亡後,九鼎被商朝所得。商紂王時,周武王聯合諸侯國伐紂,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九鼎於是成為周的鎮國之寶。春秋時,諸侯國勢力不斷強大,周朝統治日漸衰落。齊、宋、晉、秦、楚五霸先後稱雄,都有意圖謀九鼎以代周室。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之戎,進軍周室邊界,觀兵周郊,以顯示武力。周定王派大夫王孫滿前去勞軍。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知其心懷叵測,針鋒相對地回答説:“一個國家的興亡在於有沒有仁德和天命,不在於有沒有九鼎和九鼎的大小輕重,周王室雖然衰微,但天命未改,九鼎的大小輕重是不能隨便洩露的。”楚莊王自討沒趣,悻悻而回。
西周亡後,鼎被秦所取,公元前296年,秦昭王在運鼎回國經泗水時,一鼎突然躍入水中,當時打撈未果。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於公元前219年還派遣千餘人到泗水打撈周鼎,當然最後是不了了之。而關於問鼎中原和泗水撈鼎的故事就流傳下來,不但見於文獻史料,還成為我們今天的口頭文學。而山東嘉祥城南武宅山出土的泗水撈鼎畫像石,更是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鼎被撈出水面時係鼎繩被鼎中忽然伸出的龍咬斷,鼎復落水前一瞬間的生動場面。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青銅製品和其他製品一樣,先出現的是一些小件工具和其他器物。到了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製作業也已經具有相當規模。青銅器種類繁多,製作精巧,造型準確。到商代後期,青銅器製作水平達到了高峰,青銅鑄造業不僅規模大,而且質量高。大量的青銅容器上,常常鑄出三重花紋,襯底用雲雷紋,上面凸起獸面紋,主紋之上又加幾何紋等。器內有時還鑄出字數不等的銘文,頗具時代特徵。
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就出現在這個時代。司母戊鼎重875公斤、通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是祭祀的器物。“司母戊”即“祭祀母親戊”,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祭祀他的母親妣戊的。
司母戊鼎是用傳統的渾鑄法整體鑄造出來的。鑄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後翻范,范分腹范、頂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後,組合成鑄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與整個鑄型連為一體的。其中三個鼎足作為澆鑄時的澆鑄口,一個鼎足作為排氣口。鑄造時,將大型熔爐置於鑄型鼎足的外側,當熔爐中的青銅熔化之後,將銅汁從三個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鑄型裏灌注,待鼎身鑄好後,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澆注鼎耳。這樣,巨大的司母戊鼎便鑄造出來了。司母戊大鼎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將軍盔,協同合作才能製成。這種大規模的生産和複雜的工藝過程,説明我國青銅冶鑄業早在商代就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司母戊鼎後來被發現,還有一段傳奇的經歷。1939年3月,這只鼎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因鼎太重太大,一時無法搬運,重又埋回土裏。日本侵略者又多次強索,為免遭掠奪,人們把它埋入地下,直到抗戰勝利後,才重見天日,現在收藏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商代又一知名的青銅器。四羊方尊造型雄奇,寓動於靜。它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喇叭狀勁張的方形口部,每邊邊長為52.4厘米,幾乎接近器身的高度58.3厘米。儘管尊口很大,由於尊的四角有4隻腳踏實地的山羊,所以沒有給人頭重腳輕的感覺。
四羊方尊集線雕、浮雕、圓雕於一器,把平面圖像和立體雕塑結合起來,把器皿和動物形狀結合起來,以異常高超的鑄造工藝製成,匠心獨運,恰到好處,不愧是古代青銅藝術最傑出的珍品之一。現藏於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曾侯乙編鐘
青銅冶煉技術到春秋戰國已經達到鼎盛。這一時期的青銅器代表就是曾侯乙編鐘,它是我國現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套大型編鐘。編鐘分8組,共分3層懸挂在銅、木做成的鐘架上。鐘架全長米,高米,由6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着。65枚編鐘(包括1枚镈)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鐘中是罕見的。
鐘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19枚鐘的銘文較少,只標示着音名,中下層45枚鐘上不僅標着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着該鐘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曾侯乙編鐘音域寬廣,有5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
曾侯乙編鐘之所以得名,是因為此鐘為曾侯乙所造。曾侯乙是地處楚國境內北部的曾國皇宮的一名樂師,他對音樂要求非常嚴格。後來銅碌山發現了一塊巨大的天然銅,質地純凈,重達萬斤。曾侯乙很早就想製造一件偉大樂器,於是派人連夜趕到楚境,將銅運回。運銅途中遭到楚國的三次截擊,最終還是有驚無險地運回到曾國。
編鐘鑄成後,曾侯乙大宴群臣,編鐘奏響震鑠古今,場景之恢宏可謂空前絕後。秦王聞聽編鐘之事後,派樂府總管親往觀摩,樂府總管深知秦王之意,領命前往。這時楚王秘密派了一名高手前去盜鐘,以阻止曾國把編鐘貢獻給秦國。秦樂府總管到曾國後,曉以利害、動之以情地對曾侯乙游説:秦強大無比,且雄霸中原之心堅決,楚國尚不敢開罪,何況這小小的曾國。只要獻上編鐘,秦王大悅,就能保全你曾國清平康樂。曾侯乙雖是個剛正賢雅之人,但為了舉國百姓的生死,不得不委曲求全,答應將編鐘獻於秦王。
當夜曾侯乙遣去眾人,獨自留於樂宮之內,對着編鐘揮淚作別,然後離去。整套編鐘被運送到大秦後,秦國慶祝勝利,殺豬宰牛犒勞軍士,並在秦百萬大軍圍觀下舉辦了一次大規模的聲樂歌舞表演,當壓軸戲編鐘演奏時,秦王大驚,因為編鐘可以發出世上最純粹的音樂,這音樂竟能凈化秦國士兵的心靈,讓他們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人間的美好,軍士們的兵器紛紛落下……秦王開始把編鐘當成燙手的山芋,於是秘密派人射死曾侯乙,以編鐘是曾侯乙畢生的心血,尊重曾侯乙為由,命編鐘陪葬曾侯乙。
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説故事。1979年,湖北隨州城郊的一個小山包上,沉睡於地下2430年的曾侯乙編鐘得以重見天日。這是我國文物考古、音樂史和冶鑄史上的空前發現,轟動了全國,震驚了世界。1997年7月,在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的慶典音樂會上,編鐘奏出了中華民族的世紀強音。
時代衰落
青銅器製造從秦朝以後就漸漸衰落下去。從戰國到西漢年間,青銅器越來越少,其原因是在長期的生産過程中,人們發現,用土陶燒制器皿更容易。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用青銅製造器皿太昂貴,且土陶器物的重量遠比青銅器輕便。
秦始皇時期開始實行統一的度量單位,製造工匠也開始將青銅器的重量和主人的姓名標刻在器物上。漢朝後,人們開始在鏡面周圍刻飾幾何圖形和雕像,包括戰車和戰馬,也有真實和神話中的動物圖案,等等。秦朝後的中央集權制替換了封建割據的局面。用於青銅器雕飾和禮儀的器皿在隨後的數百年間陷入衰亡。六朝時期,封建割據受到外來影響日益強烈。北方深受匈奴和其他少數民族的影響,南方卻保留了自漢朝以來的傳統。南方繼續沿用青銅製造器皿,而北方大量採用土陶。
到了唐朝,出於愛好,或是出於復古以宣揚傳統禮教之目的,又開始倣造先秦青銅器,到宋朝時達到鼎盛。當時金石學興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銅器為樂事,宋宮廷曾據內府所藏商周青銅禮樂器大量倣造,以為郊廟之用。
特別是政和年間,由於宋徽宗酷喜古物,常命良工仿製新得之古器。但南宋之後,銅器常被銷毀鑄幣,宋代仿製古器流傳到現在的為數較少。但宋代倣古之風延續至元、明、清時代。元代時詔修諸路府州邑縣之廟宇以供春秋祭祀。元成宗時為此設置了出蠟局,以仿製古祭器。明代的倣造規模甚大,留傳於世的作品也較多。
明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因見郊壇宗廟及內廷所設之鼎均非古制,遂生復古之心,於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倣照宋人《考古圖
》、《 博古圖
》等書所記商周青銅器器形,鑄造倣古銅器,同時也下令倣造內府所藏名窯四款式典雅者鑄銅器。但是無論如何,這時的青銅器製造,再也無法與先秦時期相媲美了。
市場的價格
青銅器在內地市場上拍得很少,偶爾出來“海歸”青銅,還有一些是贗品。相反,海外拍賣市場上的中國青銅器大多是精品,因為允許自由交易,有着3000年歷史的中國青銅器已成為海外藏家汲汲以求的目標。
早在2001年,美國紐約佳士得藝術品拍賣會上,商代青銅器“皿天全方罍”,就以924萬美元天價成交,成為青銅器拍賣歷史上的神話。2007年3月20日,在紐約舉行的蘇富比拍賣會上,一件由美國水牛城Albcenter-Knox藝術館提供的中國商代青銅酒器方斝以810.4萬美元創下歷年來青銅器拍賣的全球第二高價,再一次證明中國青銅器無與倫比的藝術與歷史價值。
還是這一年3月,在荷蘭舉行的歐洲古董博覽會上,倫敦著名古玩商Littleton
& Hennessy Asian
Art推出一隻戰國時期的“青銅錯金嵌綠松石貘尊”,此尊高26.5厘米,長42.5厘米,工藝精湛,華美異常,不但保存十分完好而且流傳有序,終以1200萬美元成交。據悉,此器最後由中國國內藏家高價購得,這也是目前成交價最高的中國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