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大宗商品上漲
2010-11-09   作者:  來源:期貨日報
 
【字號

    當前市場一方面面臨着美元貶值、流動性過剩、通貨膨脹加劇、物價飛漲的局面,另一方面還經受着天氣狀況惡化、市場供需矛盾加劇的考驗。在多重因素疊加效應共同作用下,國際國內大宗商品和資産價格持續大幅上升。面對原料成本的不斷上揚和市場不確定性的加大,現貨企業和金融機構現實狀況如何,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風險是如何應對的?
    今年以來,儘管國家已祭出拋儲及加息等平抑物價的“組合拳”,也沒能遏制商品價格的普遍上漲。專家指出,中國正面臨輸入型通脹和結構型通脹交織的局面,要科學區分、理性應對當前商品價格的上漲——一方面要為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緩解輸入型通脹壓力創造條件,另一方面要通過收入分配改革增強老百姓抵禦結構型通脹的經濟實力。

  多因素推動國內商品價格上漲

  近半年來,國內通脹壓力明顯增大,大宗商品價格全面上漲。半年間,滬膠期貨價格上漲了74%,滬銅期價上漲37%,鄭棉大漲91%,鄭糖上漲51%,連豆和連玉米也出現較大漲幅。現貨市場價格的上漲更為明顯,從“豆你玩”到“蒜你狠”再到“姜你軍”……一組組民生熱詞調侃出老百姓對商品價格上漲的無奈。
   “期、現貨市場價格上漲的推動因素並不相同。”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胡俞越對期貨日報記者&&,國內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上漲主要是受到國際期貨價格上漲的帶動。金融危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長期採用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全球範圍流動性過剩持續推高大宗商品價格,從而使中國受到的輸入型通脹愈演愈烈。
  與工業品等其他商品相比,國內農産品現貨價格近期出現的大幅上漲,則屬於一種結構性通脹。胡俞越認為,今年國內自然災害導致部分農産品減産,在需求旺盛的背景下,供需矛盾的形成才是結構型通脹産生的根本原因。
  北京中期期貨研究所所長王駿&&,對農産品現貨價格的上漲也要區別看待,如小麥、白糖、玉米、大豆這類大宗農産品價格的上漲因素就與綠豆、大蒜、生薑等小雜糧和調味品品種不同。大宗農産品有對應的期貨市場,價格形成公開闔理,供求信息透明對稱,國家也擁有儲備物資可隨時對供需進行調節;而綠豆、大蒜、生薑這類農産品因産量偏小,並未形成規模種植,産地也較為集中,容易受到天災影響,再加上這些品種並沒有公開透明的統一交易市場,國家也沒有相應儲備,因此容易被資金炒作,價格波動也比較劇烈。
  “沒有期貨市場的小宗農産品,其價格漲幅明顯高於擁有期貨市場的大宗商品。”一德期貨研究院院長陳瑞華&&,往年,國內綠豆價格在3.3元/斤,今年則創出20元/斤的高價,漲了5倍;大蒜在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最低為0.04元/斤,目前冷藏大蒜的出庫價達到5.4元—5.7元/斤,暴漲135倍;生薑往年低點在0.45元/斤,今年8月時漲到4.6元/斤,漲幅近10倍。“豆你玩”、“蒜你狠”、“姜你軍”這類稱號也由此而來。與這些小宗農産品相比,自金融危機以來,國內漲幅最高的期貨商品也僅上漲了3倍。

    價格上漲有其合理性 宏觀調控“疏”勝於“堵”

  中科院副研究員余樂安認為,在輸入型和結構型通脹交織的局面下,中國的經濟增長或將長期面臨通脹困擾。需要注意的是,現階段面臨的物價上漲有一定的合理性,國家調控要傾向於以“疏”為主,以“堵”為輔。
    2008年金融危機所引發的全球經濟蕭條正在延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也將被長期化,全球流動性過剩將會在一段時間內支撐較高的商品價格。余樂安建議,對於輸入型通脹,中國在宏觀層面應收緊國內流動性,適度控制整個社會的貨幣總量,實施穩健的貨幣、財政政策。同時要擴大對依賴性較高的大宗商品的進口量,提升國內大宗商品儲備水平;在微觀層面應為企業積極利用期貨市場管理價格風險創造條件,防止漲價風險向下游傳導。
  “谷賤傷農,在種子、農藥等種糧成本連年攀升的背景下,農産品價格常年維持低位也不正常。”胡俞越認為,農産品價格的穩步上漲是合理的,對農民來説是件好事。一味用行政手段壓制價格上漲並不明智,應該通過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建立社會保障機制提高老百姓應對農産品價格上漲的經濟實力。
  胡俞越強調,應加大對小宗農産品囤貨居奇者的查處力度,維護國家正常經濟秩序。同時要為社會閒散資金提供合適的投資渠道,通過引導使游資為國民經濟正常運行出力。
  接受採訪的專家一致認為,國內通脹壓力的不斷增大,凸顯出企業利用期貨市場管理價格風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目前國內部分企業利用期貨市場已經取得了良好的保值效果。
  據王駿介紹,在金屬期貨市場上,今年國內眾多有色金屬生産企業通過參與上期所和倫敦金屬交易所期貨套期保值,提前鎖定了生産成本和銷售利潤,其中,江銅、雲銅和雲鋁等企業效益大增。國內鋼鐵上下游企業也在積極利用期貨市場,其中江蘇沙鋼就取得了較好的套期保值效果。
  在能源化工期貨市場上,上市公司新疆天業成功利用大商所PVC(聚氯乙烯)期貨合約進行套期保值,實現“提前銷售”。今年該企業在第三季度全部平倉或交割貨物後,共獲得收益1564萬元,影響每股收益達0.035元。
  在農産品期貨市場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利用期、現貨市場“兩條腿”走路,並提前鎖定銷售利潤,同時利用期貨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進行風險敞口管理,全方位服務於企業的各經營環節,取得了良好的經營效果。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理財産品鉚牢大宗商品 2010-11-09
國際大宗商品期貨價格明細表 2010-11-08
大宗商品一週回顧(11月1日—5日) 2010-11-08
大宗商品牛市“方興未艾” 2010-11-03
PMI指數超預期 大宗商品集體上漲 2010-11-02
 
頻道精選:
[財智]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觀點擂&:誰是“柴油荒”的禍首?[思想]陳曉彬:貨幣戰未必真打起來
[讀書]《五常學經濟》[讀書]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
 
關於我們 | 版面設置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甲101號
Copyright 2000-2010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京ICP證01004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