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的研究表明:自願失業,是因為人們覺得工作時,所付出的勞動、所承受的壓力和所獲得的收入,不如失業時,所獲得的失業福利和休閒划算,自願失業是期望更多幸福的表現。如果回歸家庭是某個個體的選擇,那麼可以認為這個人不適合職場,不適應工作,是個人選擇問題,如果六成左右的職業女性這麼想,這可能就是一個社會問題了。
通常的觀念認為:35歲是職場的分水嶺,過了35歲,還在原地踏步就基本屬於自我放棄,屬於職場安樂死。
北京海淀區婦聯和上海的一個女性網站,分別做了兩個小規模的女性就業意願的調查,這兩個小調查之所以吸引了我的注意,在於調查顯示出了一種驚人的一致性,即六成左右的女性,有做全職家庭主婦的意願,大部分人&&:只要經濟情況允許,就願意回歸家庭,做全職主婦,北京以61.8%的比率略高於上海的56.6%。也許這種小規模的調查不具有代表性;也許大部分女性雖然心有所想,並沒有付諸行動,但這種回歸家庭的意願,卻嚴重影響了女性在職場的表現。
“回歸家庭做全職太太”,就像是一個被植入心靈深處的觀念種子,一旦遇到適合的土壤就會發芽。這類土壤通常是:“不加薪不升職,工作壓力特別大”;“加班、擁堵使時間全部被工作佔據”;“永遠做瑣碎的工作,沒有提升”;“家庭得不到照顧,捨不得孩子”;“上司無理地指責與批評”;“苦幹十年不如炒房一套”;“女強人的社會形象太負面”等等。
可怕的是,這類土壤在現今的職場太多了,幾乎隨處都是。許多老闆與管理者會隨時拿出層層遞加的業績指標考核下屬;拿“解約”與“辭退”威脅員工。他們的論調是:如果不能不斷地挑戰自我,取得業績,那麼企業只能用更能帶來業績的人來替代你,甚至有人會説:如果你不進步,你創造的價值已經小於企業為你花費的成本,要小心了。通常的觀念認為:35歲是職場的分水嶺,過了35歲,還在原地踏步就基本屬於自我放棄,屬於職場安樂死。
而在企業不斷給工作加壓的同時,一些職業女性已經把回歸家庭當成一種理想,自願放棄工作,甚至職場流行着這類的説法:“25歲及早解脫;30歲死得其所;35歲回頭是岸;40歲雖然晚,也比生不如死強。”她們的論調是:兼顧事業與家庭,一根蠟燭兩頭燒,必然心力交瘁。雖然有收入才有地位,可老闆的氣比老公的氣好受嗎?
對於女人們的選擇,男人們也是支持的,據調查大部分能夠真正回歸家庭的女性,都有一個較圓滿的婚姻。或者反過來理解也可以,重視婚姻的女性,在面臨家庭與工作的選擇時,更傾向於選擇家庭。
經濟學的研究表明:自願失業,是因為人們覺得工作時,所付出的勞動、所承受的壓力和所獲得的收入,不如失業時,所獲得的失業福利和休閒划算,自願失業是期望更多幸福的表現。
女性在職場發展,較男性會遇到更多的壓力與阻力,即便在男女平等程度最高的中國,也存在受到性別歧視的問題。如同樣工作,女性的收入僅有男性的80%左右,女性還面臨生育與養育孩子的家庭任務,這一任務本身非常艱巨不説,對女性獲得求職與晉陞成功的負面影響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