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A股市場下半年出現修復性行情,新基金髮行也“水漲船高”。據中登公司最新統計,僅在10月最後一週,滬、深兩地新增基民開戶數合計達到8.34萬戶,相比10月第三周的7.31萬戶,增長了14%。
新基發行四大方向
基民開戶數的增加也加快了基金公司新産品的發行節奏,而各家基金公司所推出的産品也各有千秋,主要有四大方向。
首先,被動型産品紛紛“上馬”。
順應今年被動型投資産品尤其是ETF市場的開拓,指數基金依然是基金公司研發的重點,大型基金公司對此類産品更是青睞有加。比如,正處於發行期的就有華安龍頭ETF、國聯安商品ETF、招商消費ETF、工銀深紅利ETF、融通深證成份及其聯接基金。而與以往大型成份股指數挂鉤的ETF産品不同,這些産品瞄準的是那些經過篩選後的成份股指數,涵蓋面將更加集中。
其次,主動型産品“迎合”熱點。
在下半年行情中,消費、中小市值、新興産業、行業輪動、“抗通脹”等成為行情熱點。鋻於此,基金公司新産品也試圖極力“吻合”投資者“口味”。在11月,就有消費紅利、國富中小盤、廣發行業等相關新産品發行。但在喚起想象空間後,明確的基金設計對於投資者似乎更有説服力。
再者,固定收益産品豐富。
從新發和待發的固定收益類産品可以發現,基金公司推出此類産品基本有兩種考慮:其一是豐富公司産品線;其二是推出設計趨同的債券基金。而在股票行情相對樂觀的市場氣氛下,基金公司選擇此時發行債券基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基金公司新産品發行的多樣性選擇。
此外,QDII新産品今年以來發行也非常活躍。
從新産品名單看,多家基金公司都針對“金磚四國”概念推出了各自新的QDII,如南方、信誠、招商都推出了一隻冠名“金磚四國”的QDII。
投資者“選新”不便
新基金産品的發行給市場注入了新的元素,但名目繁多的新産品也給投資者帶來了不便,因為在相當多的新産品冠名中,趨同的現象相當普遍。另外,那些熱門的相同概念産品多了,也會令投資者産生極度的“審美疲勞”。
即便是在基金行業內部,也對近來的基金髮行浪潮感到疲憊。一家合資基金公司銷售部門負責人向記者&&,一些新概念的提出對於銷售市場有很強大的影響力,因此,哪家基金公司率先推出此類産品,就會在該類産品市場上有“先發優勢”,“尤其是對於那些渠道實力較強的大型基金公司來説,捷足先登佔據分類市場,將對後續發行同類産品的公司造成很大的壓力。”
對此,銀河證券高級分析師、基金研究總監王群航則&&,選擇新基金主要看兩個條件,即新基金産品設計定位和相關基金公司的背景情況,“只有兩個條件都不錯的新基金才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