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農産品火箭式上漲令投資者記憶猶新,而在相隔兩年後的2010年,農産品牛市再次席捲全球,國內農産品多個品種已創下歷史新高。是歷史的重演還是歷史的超越?我們不妨與2008年的農産品大牛市加以比較分析。
相似點一:自然災害成導火索。2007年至2008年,由於從澳大利亞到加拿大等諸多國家廣泛歉收,當時穀物存貨幾乎耗盡;而2010年俄羅斯等地出現了異常高溫和旱災及森林大火,穀物産量受到巨大威脅。顯然,自然災害正是兩次農産品暴漲的導火索。
相似點二:中國農業政策扶持。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連續五年、2004年至2010年連續七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三農”的重要地位。以小麥為例,自2006年起開始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5年間托市底價已由0.72元/市斤(1440元/噸)提至0.95元/市斤(1900元/噸)。
相似點三:通脹預期引來熱錢涌入。全球流動性幾近氾濫,中國通脹預期不斷加強。而國內也有一部分游資,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資本往往數額巨大、來源不確定、集中性強、流動快。國內農産品價格這塊世界價格的“洼地”吸引了大量熱錢,小麥、棉花、玉米、白糖、早秈稻等農産品期貨品種輪番炒作,使國內期市空前火爆。
相似點四:投資大師紛紛看漲。中國家喻戶曉的兩位投資大師羅傑斯和巴菲特2008年一致看好農産品。2010年,羅傑斯再度&&,“並不是我偏愛農産品,只是如今的農産品價格已經被壓縮到了相當低的位置。”而巴菲特則認為,農産品的剛性需求使其具備了抵禦通脹的能力。
差異性一:能源概念減弱。2007-2008年時100美元/桶以上的高油價讓世界不得不探索新型能源,農産品的能源化不斷衝擊小麥、大豆、玉米和棉花間的比價關係,進而導致價格的輪番上漲。但從近兩年的美原油期價走勢看,漲幅遠不及2008年,目前在每桶65-85美元區間反復震蕩。進入2010年,美元與原油之間的反向關係暫時失去了有效性,在油價站上每桶80美元時,具備能源屬性的農産品價格並未表現預期值的上漲。
差異性二:調控壓力不斷增加。2010年的宏觀調控政策與兩年前相比,影響要小一些。今年的短期“滯漲”基本告一段落,然而經濟周期再次攀升將會孕育遠期內通脹創新高的風險。尤其是農産品及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攀升,使得專家普遍擔心。此外,若跨國企業在中國糧食市場份額過大,無疑將增加政府宏觀調控的難度。這些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局面變得更加複雜,也使我國宏觀調控壓力不斷加大。
差異性三:農産品貿易形勢發生變化。2010年以來中國糧食進口增幅較大,據農業部最新數據,1至6月中國穀物進口量為248.4萬噸,同比增長60.7%,且十年來首次從美國大量進口玉米,並大幅拉升了美國玉米價格,中國在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巨大影響力再次凸顯。
差異性四:農産品期貨體系更完善,聯動性增強。2010年農産品呈現出“結構性牛市”特徵,輪番上漲成為其最大的亮點,且各農産品間的聯動性也大大增強。從整個資本市場來看,“期股聯動”的定律也蔓延到了農産品,農産品股票的反彈會在一定程度上帶動農産品期貨人氣,並使得資金在兩個市場流動。
基於以上比較分析,筆者認為,如果説2007年的農産品牛市只是一個開始,那麼2010年就是長期大牛市的延續,後面將以波浪式上升的方式步入新高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