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於2010年6月啟用的中國新總部大樓滙豐銀行大樓,已獲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能源與環境設計先鋒”金色認證。無論是核心與外觀的架構,還是內部辦公空間,滙豐銀行大樓都十分注重人居及環境健康,注重節水、節能和材料的甄選。(資料照片) |
綠色建築正越來越受到國內地産商的青睞。近日有消息稱,一年能省下約600萬元電費的節能綠色建築——東莞&&大廈將在近期搭建最後一根主體梁柱,目前正在向美國綠色建築評估體系認證的金級證書衝刺,如衝刺成功,&&大廈將成為全球最大、最高的單體量綠色建築。
事實上,不僅一些超高層項目和大型公建項目,國內已有越來越多的地産商在住宅領域也積極實踐綠色建築理念。業內專家認為,除了國家政策層面的推動外,市場反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未來一段時間內,綠色建築成本增量逐年下降是大勢所趨,備受關注的綠色建築標準也有望進行修改和完善。
地産商愈加青睞“綠標”
“2008年還只是萬科、招商地産等個別大的開發商有綠色建築意識,但是到2009年一些中小型開發商都已經基本了解綠色建築在這個行業的發展趨勢。今年我們接手的項目已經非常多,一些大的地産公司已把綠色地産作為企業發展的方向。”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天津分院綠色與生態建築研究中心項目經理牛倩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説。
據介紹,萬科已與住建部簽訂了一個戰略合作,今年要做13個三星級項目。而一些中小型的開發企業也紛紛加入打造綠色建築的行列。“我們在2007年和2008年剛接觸一些項目時,還有個別開發商對綠色建築的概念存在一定的誤區,以為綠色建築就是一些科技産品的簡單堆砌或者是場地綠化的完善,現在他們已經開始在項目中有意識按照綠色建築標準體系去綜合全面的考慮。”
2006年6月1日,我國正式實施《綠色建築評價標準》,2008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綠色建築設計評價標誌”。綠色建築被定義為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我國的節能建築已經在探索中從主要關注節約能源逐漸走向更強調節能、節水、節材、室內環境和運營管理的系統化、綜合性的綠色建築。
牛倩告訴記者,以保溫材料為例,人們之前可能僅僅關注節能率的提高,但從環境和資源的角度,如果節能率過高的話,可能就意味着保溫聚苯板要做的越厚越好,一定程度上可以説這是非常好的節能建築,但是聚苯板是需要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降解掉的一種材料,所以這些聚苯板越厚,將來污染物就會越多,從節約能源的角度它是節能了,但是從保護環境和資源使用的角度,它實際上有負面的影響的。而綠色建築其實是平衡各方面的一個綜合發展方向,強調的是“四節”“一環保”。
在她參與的具體項目中,綠色建築更強調全壽命周期,“拿一個設計壽命50年的建築來説,在前期設計中就會預留一些風險的措施,比如材料要注重在使用周期內的回收性,甚至材料建造過程及其運輸過程中都應更強調低碳。”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經濟師李秉仁9月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全國累計建成節能建築面積40.8億平方米,佔城鎮建築面積的21.7%。形成了年節能能力90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340萬噸的能力。
綠色建築成本增量逐年下降
專家認為,地産商越來越看重綠色建築,除了國家政策層面的推動外,市場反映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據牛倩介紹,一個按照國家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建造的地産項目,雖然均價比周邊樓盤高出了10%到30%,但市場反映很好,説明購房者願意花錢去承擔一部分的費用。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購房者關注住宅的科技含量及設計含量。“民眾的節能和綠色意識提高會激發房地産公司在考慮定位的時候注重綠色建築理念。”現在地産公司數量很多,雖然前幾年房子比較好賣,幾乎是個樓盤都能賣,但是今後肯定會在品牌差異上拉開越來越大的距離,綠色地産也將越來越成為一個關鍵競爭因素。在國內市場也不乏主打綠色建築牌從而使公司順利躋身高端知名地産公司的成功案例。
不過,也正因為此引起了一些購房者的擔憂。最近一直在看房的小林便提出疑問:“現在北京的房價已經很高了,如果一些開發商再打着綠色、生態的旗號提高價格,我們就更加負擔不起了。” 在他看來,綠色建築的建造成本要比普通建築高出許多,而這部分附加成本最終會轉化成購房者的負擔。
業內人士&&,這裡存在一個認識誤區,其實綠色建築的成本增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對於國家綠色建築一星級標準住宅來説,幾乎沒有什麼成本增量。
據了解,成本增量涉及的因素比較複雜,與項目定位、技術體系、設計目標、設計方案、原材料等都有密切關係,需要具體項目具體分析。但大體來説,現在做綠色建築住宅,在達到節能強制標準、滿足城市規劃設計及綠色建築一星級標準,又比較注重精細化設計的話,可以説是沒有什麼成本增量的。二星級和三星級標準的綠色建築住宅項目可能會適當增加一些成本增量,但是這部分成本增量對開發商來説,與整個項目投資的額度相比,不會特別高。
“與住宅相比,公共建築的成本增量會相對較多,因較大的。拿一個綠色建築三星級標準的公共建築來説,如果要達到可再生能源使用率達到10%等要求,就意味着成本增量會比較高。”牛倩説。
她進一步強調,綠色建築的成本增量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不能單純認為綠色建築就一定很昂貴或需要增加很多成本投入,還是要根據具體項目進行具體分析和測算。
綠色建築評價標準或將修訂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7月,共評出43個綠色建築評價標識項目,其中公共建築25項、住宅建築18項。截至2010年3月,已有19個省市已建立了地方管理機構,並獲准開展地方一二星級綠色建築評價標識工作。
不過,有專家指出,我國目前還缺乏綠色建築的某些單項技術與系統設計,在覆蓋不同類型的建築和住宅方面還有所缺失。杭州某知名房企一位資深人士向《經濟參考報》透露,或許正是由於這種欠缺,目前相當一部分超高層項目和一些大型公建項目都千方百計地尋求國外某些綠色建築的認證。
業內人士透露,國家有關部門近期可能會考慮修改和完善我國的綠色建築評價標準,但由於我國在經濟發展水平、資源、人口等方面與國外有很大區別,不會照搬國外的一些標準。
該人士進一步&&,國際上關於綠色低碳建築的評價體系各不相同,但每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不同,中國完全採用國外的綠色建築標準體系並不適合。“以美國綠色建築評估體系為例,它強調更多的是個人舒適性,因此美國的人均耗能率要遠遠大於中國,美國辦公樓的能耗水平起碼是中國普通辦公樓的兩倍左右。”資料顯示,歐洲採暖室內設定溫度為21℃-24℃,這比北京18℃的採暖設定值能耗高出約15%。
當然,綠色建築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和推動。上述某房企資深人士呼籲,有關部門應為國內綠色建築的評估和實踐提供更多的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使開發商和業主減少相應的額外支出,提高綠色建築的關注度和認可度。“在國外,政府的扶持是推行綠色建築的重要力量,比如首先在政府辦公樓和公共建築項目領域大力倡導綠色建築等。”
對於開發商來説,有關專家建議,應該在項目規劃初期就進行綠色建築的整體考慮,結合項目實際情況打造有創新點和特色的精品項目,這有利於企業在未來市場競爭中獲得較大優勢。此外,她還認為,有關部門應積極引導綠色建築諮詢設計行業走向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