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紐約時報》10月25日文章,原題: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菲律賓等許多發展中國家在歷史上都曾經歷過一個“中等收入陷阱”,即想從低收入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很容易,但是要繼續發展卻受制於製造業成本增加等因素限制,很難取得進一步成就。不過,韓國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很好,並且已經避免了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民眾的生活水平也在進一步朝發達國家的水平邁進。 韓國能取得這些成績主要得益於它深遠的市場變革,特別是政府削減了韓國財閥的權利。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主管韓國事務的蘭德爾説:“他們完全改變了大公司的游戲規則。規模大,並且與政府關係近現在已經證明並不足以保持生存活力”。 這其中就有經驗可以供中國用。韓國財閥其實就相當於中國國企,國企的權利應被削減,此外,文章還&&,中國需要強調投資效率,而非投資規模。中國必須重視創新,並且讓更多生産能力強的民企進入類似金融和物流這種領域。世界銀行駐華代表處首席經濟學家漢森説道,“這樣做的話至少確保你在不停地創造新的經濟增長源泉”。 此外,普及教育、對人力資本投資對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來講也很關鍵。漢森説道,“韓國在50年前就有了很高水平的教育普及率。必須認識到,要實現從中等收入國家變成高等收入國家的這一飛躍,真的是要依靠廣泛的高質量教育途徑”。 中國如果在這些領域學習韓國將有利於優化中國經濟結構,並且,即使中國的發展正在減緩,也能夠從這種減緩的趨勢中獲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