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利型理財産品、銀保合作理財、黃金投資理財、券商集合理財……在股市、樓市未來走勢不明朗的情況下,避險理財已成為居民投資的首要目標。,今年以來,各家銀行都推出名目繁多的理財産品,可謂“花樣百齣”。
然而,記者發現目前銀行理財市場普遍存在産品設計複雜、信息披露不透徹、投資收益“含糊不清”的通病。業內人士提醒,銀行理財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産品時,要謹慎鑒別,切不可盲目跟風。
理財品種名目繁多
8月中旬,銀監會叫停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據記者了解,大多數銀行已停止設計新的銀信合作理財産品,但已發售的一些信託理財産品仍可向大客戶發售,同時轉而開拓其他領域産品渠道。
民生銀行廣州環市支行理財經理陳秋敏説,2010年上半年,股市動蕩,樓市低迷,投資者觀望情緒濃厚致使銀行理財産品再度受熱捧。現階段銀行針對普通投資者主推增利型理財産品、銀保合作理財、黃金投資理財、券商集合理財等類型的産品。
此外,一些銀行還會根據客戶的投資偏好推出一些個性化的理財産品,例如投資黃金理財和券商集合理財等産品。記者調查發現,儘管市面上名目繁多的理財産品都聲稱能夠獲得保本收益或固定收益,但實際上,這些産品的收益率更多取決於銀行以及合作方的資金使用能力及使用效率。此前,就曾多次發生過銀行理財産品出現零收益乃至負收益的情況。
銀行應履行風險提醒義務
專家認為,面對龐大的理財市場需求,銀行開拓金融産品的同時,還應加強對風險的警示。
廣東舜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廖治超説,金融機構作為佔有優勢地位的賣方,要不斷提高産品設計能力,推出適合當前需求的理財産品,保障投資者的收益。同時,理財産品應提供更為人性化的産品説明,積極履行賣方風險提醒義務。
提示:理財市場存三類缺陷
記者發現目前銀行理財市場存在三類缺陷,需要投資者特別加以關注:
1、産品結構設計複雜,産品説明書中運用的大量專業術語,已經超出普通投資者能理解的範圍。
2、新産品信息披露不透徹,産品設計存在一定陷阱。
3、針對中小投資者的理財産品單一,投資收益披露含混不清,“固定收益”難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