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屆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CIFF)定於2010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南京舉辦。本屆CIFF的的策劃組織工作由三位70後擔綱,他們是董冰峰、杜慶春、衛西諦。張獻民和曹愷這兩位60後退居幕後。而CIFF的架構也隨之發生改變,短片(實驗短片與學生短片)競賽單元全部取消,這標誌着CIFF自第四屆以來向電影節模式不斷趨近的努力遭到了挫折或者説進行了調整。
第七屆CIFF分為放映、展示與論壇三個主要部分。放映部分為劇情片競賽單元與紀錄片展映單元,邀請專業人士組成選片組以海選方式推出CIFF劇情長片競賽單元及紀錄片展映單元,並由評委會評選齣劇情長片競賽單元的CIFF大獎、評委會獎等獎項。展示部分為藝術家影像新作展單元與瑞士新電影展映單元。影展期間,還將舉辦題為“未來十年的中國影像與想象”的主題論壇。
又一個獨立電影基金成立
一個“低調的、無名的”獨立電影基金從6月份開始運作。它是繼栗憲庭電影基金之後,國內第二個獨立電影基金。該基金由資深獨立電影人張獻民牽頭成立,楊城負責執行。它的首要任務是支持在南京舉辦的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為其提供資金和人力方面的幫助。其次,它將在第一個工作年度內支持4個獨立電影項目,其中劇情片和紀錄片各兩個,這些項目的徵集將在9月份公開進行。雖然任務繁多,但這個基金第一年的資金額度仍然很小:50萬人民幣。
《現場》將推出“中國獨立電影推廣平台”專刊
藝術刊物《現場》第4卷將推出“中國獨立電影推廣平台”專刊。在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CIFA(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開館展上,曾以文獻展的方式呈現過5個中國獨立電影推廣平台的概貌,而《現場》第4卷的考察將更加全面,將20年中國獨立電影發展史上重要的獨立電影推廣平台悉數納入其中,它們是:實踐社、緣影會、上海101工作室、昆明電影學習小組、自由電影、後窗看電影、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CIFF)、現象工作室、雲之南、草場地工作站、影弟工作室、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CIFA)、栗憲庭電影基金。
位於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的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CIFA)負責此專刊的編輯工作,
出版時間初定為8月底。
中非獨立電影人的合作——“縱橫非洲”項目
鹿特丹國際電影節日前推出一個名為“縱橫非洲”的項目,內容為選拔7個非洲導演來到中國,在栗憲庭電影學校接受培訓,向中國獨立電影人學習如何製作超低成本的電影,並且付諸實踐,每人在中國完成一部影片。這7部影片將在2011年1月26開始的第40屆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上進行展映。
目前此項目已經啟動,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為這些非洲導演選拔的中國導師包括翁首鳴(《金碧輝煌》導演)、盛志民(《心心》、《浮生》導演)、張獻民等。早在今年2月,在伊比利亞當代藝術中心舉行的“關於中國獨立電影的未來”的討論會上,議題之一就包括“如何幫助周邊的窮國發展他們的獨立電影”,“縱橫非洲”項目無疑有力證明了這個議題的現實意義。
對飢餓的回憶——“飢餓影像”計劃
飢餓影像計劃由吳文光於發起,內容是拍攝紀錄經歷過飢餓年代的老人對其在那個年代的遭遇和感受的講述,最後無數人拍攝的無數飢餓故事匯成一個影像作品,在一個專門的放映間連續播放,觀者可以隨時進去觀看和聆聽。這是一個開放的、連續的、不斷豐富的“歷史影像檔案”,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加入,它和“藝術”、“電影”都無甚關係,和吳文光之前發起的“村民影像計劃”一樣,它緊扣影像最基本的意義:為人而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