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蕭條致美國人生活“轉型”
2010-10-08   作者:劉一楠  來源:經濟參考報
 

    美國人口普查局日錢公布2009年“美國社區調查”數據,結果顯示經濟蕭條導致美國人在遷居、結婚、購車等生活方式上發生轉變。
  數據顯示,美國家庭收入中值連續第二年下降,2009年為51726美元,較前一年降低2.9%。經濟蕭條導致美國人一些生活方式發生轉變。
  第一,遷居者數量減少。一年以內未遷居者比例2006年為83.2%,2009年升至84.6%。
  第二,結婚時間延後。自人口普查局開始追蹤這項數據以來,18歲及18歲以上已婚女性比例首次跌破50%。25歲至34歲且從未結婚者比例2000年為34.5%,2009年躍升至46.3%。
  “經濟蕭條加速這一趨勢,”美國人口資料社人口統計學家馬克馬瑟説,“許多年輕的成年人選擇同居而不是結婚,這是對缺乏就業崗位和經濟不確定所作出的反應。”
  第三,擁有至少兩輛汽車的家庭比例下降,同時,家中上班族比例從2006年的3.9%升至去年的4.3%。
  第四,高學歷需求增多。擁有學士及學士以上學位者2009年達27.9%。“拿到學士學位後卻找不到工作,”馬瑟説“大多數人會繼續讀碩士或某種專業學位。”
  調查數據顯示,紐約州最富裕階層和最貧困階層人口比例只有略微增長,但貧富差距仍高於其他州。紐約市曼哈頓地區貧富差距高於全國其他縣。
  在紐約市,從未結婚女性比例2009年突破40%大關,男性比例達46%。20歲至34歲生育者數量減少,同居者人數增多。
  紐約市反飢餓聯盟執行董事喬爾伯格説,紐約貧困人口增多與許多市民收入減少再次證明,“低收入者,甚至紐約中産階級正受到這次經濟蕭條的強烈損害,與此同時,那些巨富卻變得更加富有”。
  “城市豐收”組織執行董事吉爾斯蒂芬斯提醒:“所有跡象表明,對緊急食物的需求……正在增長。”
  《紐約時報》28日報道,紐約市2009年接受食品救濟的人口比例達17.2%,較2008年和2007年分別上升2.3和3.9個百分點。
  “經濟蕭條已經影響到美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口統計學家馬瑟説,“無論你收入高或低,無論你受過高等教育或只有高中文憑。”
  按照內華達大學城市社會學家羅伯特朗的説法,美國民眾小心謹慎,因為他們不知道經濟何時復蘇。
  “他們是在規避風險,”朗説,“這是一次短期經濟危機,但它在改變長期的社會期望,就像‘大蕭條’所産生影響延續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時期一樣,這次經濟蕭條程度很深,它的影響可能會改變本世紀前數十年。”
  紐約市長邁克爾布隆伯格説:“我們正在作出史無前例的努力,以擴大就業培訓,支持企業家。”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鶷原英資:世界經濟蕭條將持續數年 2009-08-27
發電量與工業增速背離在經濟蕭條期是常態 2009-06-17
經濟蕭條提升“江陰現象”的含金量 2009-04-15
梅新育:經濟蕭條孳生貿易保護 2009-02-20
經濟蕭條下的品牌營銷策略 2009-01-16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央行盯的或許不是CPI[思想頻道]地産已成投資業“鴉片”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