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問題將消滅一個中産家庭
2010-09-30   作者: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隨着城市化發展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向大城市尋求事業的發展。然而當老齡化越來越走近社會,面對421家庭結構的年輕人能否承擔四個老人的養老之痛?上一代父母奮鬥一生,為何卻老無所依?
  《瞭望東方周刊》封面報道部主任山旭 :“一個年輕人,從中等城市來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或者從小城市來到中等城市以及從鄉村進入城市,無論哪一種,他必然先後面對這樣的問題:購買房屋並結婚、生子、孩子上幼兒園及小學,最後是贍養父母。”
  我們之所以關注“誰來贍養父母”,源自一項調查——七成80後無法贍養父母。其實,按時間推算,80後的父母大部分還沒有超過60歲。現在真正開始喪失自理能力的是70後、60後的父母們。
  其實一直以來,大約從考入異地的大學開始到工作、建立家庭,我們就以不在身邊為由暫時逃避了贍養的義務,或許是在自身壓力已經很大的情況下,根本不願意面對這樣的問題。
  但是今天,當他們不只兩鬢斑白,而是無力於家務的時候,我們已經無處可逃了。
  到底今天的中國有多少兒女在面臨贍養老人的壓力?為什麼會有這種壓力?這種壓力又將給他們帶來什麼後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選擇了北京的典型家庭作為寫作對象。他們是剛剛在這座大城市裏擁有一席之地的70後和已經擁有一定資産的60後。很遺憾,我們得到的結論是:贍養父母也許將成為壓倒中國中産階級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大概是時間排序造成的。一個年輕人,從中等城市來到北京這樣的大城市,或者從小城市來到中等城市以及從鄉村進入城市,無論哪一種,他必然先後面對這樣的問題:購買房屋並結婚、生子、孩子上幼兒園及小學,最後是贍養父母。
  現在,正如許多媒體所報道的,中産階級正在與買房和其他開支搏鬥。這些賬目在我們的報道中已經算得很清楚。或者説,在他們開始贍養老人之前,就已經變得很脆弱。
  曾經有報道説“一座房子消滅一個中國中産”。可是想想,如果兩家老人都來到子女居住的新城市,還需要新買多少房子?
  不過令我們意外的是,多位專家稱,中國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社會養老。他們中包括來自權威部委的研究人員。這也就是説:短期內,具體點就是60後、70後乃至80後的父母們,還必須延續家庭養老的方式。
  至於我們自己的老年生活以及所謂養老金賬戶不足等等問題,那是二三十年後的事情了。我們眼前還無暇顧及這些。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這一代父母,他們為什麼如此依靠子女?他們自己的養老錢哪去了?正如報道中所説,“其實在採訪中,幾位父母都有些不好意思:忙乎了一輩子,也不知道年輕時都幹什麼了,不僅沒留下像樣的財産,以後恐怕還要成為孩子們的負擔。”
  於是,我們專門采寫了這樣一篇報道:三個家庭父母的經歷和財富去向。這個過程是大多中國人都非常熟悉的:他們承擔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中的幾乎所有代價。當為孩子們結婚買房付出了最後一點積蓄後,許多已經年過六十的父母們才開始為自己積攢養老錢。説到這裡我們確實有這樣一點唏噓:大多數父母們承擔了兩次房改的後果。
  很遺憾,我們最後沒有為自己和父母找到更好的出路。我個人曾經寄望於所謂“以房養老”。然而,這是個適用範圍非常有限的方法,因為它的前提是有一個“足夠養老”的房子。
  可以這樣説,大多數父母的房子的價值都無法支持他們去子女所居住的城市生活,無論是賣還是出租。而去更好的城市上學、謀生乃是今天中國青年人的趨勢和必然,或者説是地區差異巨大的中國所造成的中産階級的一個特徵。
  事實上,贍養分為經濟贍養和心理贍養兩個部分。吃穿住行只是其中一個方面。正如我們的記者在療養院採訪所了解的,在那裏生活的老人根本無法徹底脫離親人和家庭。
  在談及老年,父母們可能會有這樣那樣的想法:去養老院、在老家終老……但是,當我們和他們詳細思考各種可能的時候,其結果確實很難讓人樂觀。
  如果有人曾經借用了他們的養老錢,現在能還給他們一些嗎?

【字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存"盲區" 2010-09-27
“危機時點”正在迫近 養老制度亟待完善 2010-09-27
養老險缺口估達千億 2010-09-25
發改委官員:應鼓勵地方養老基金投資VC/PE 2010-09-17
福祿滿堂養老險 2010-09-06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央行盯的或許不是CPI[思想頻道]地産已成投資業“鴉片”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