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商業銀行三季度累計發行了3485款理財産品,平均每個月都有千餘款産品問世。記者經過對統計數據的回顧與梳理發現,在産品數量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這樣波瀾不驚的表面之下,一場躲避市場雷區的産品大幅轉型正在上演。
三季度外幣發行冷清
因為人民幣匯改導致的匯率彈性增強等因素,讓人民幣理財産品持續走俏成為了業內的共識。而人民幣理財産品發行勢頭向好,也凸顯出了外幣理財産品從今年初至今的冷清境遇。
根據財匯資訊三季度統計數據顯示,在國有大行中,僅有2家銀行仍維持外幣産品發行數量。其中,中國銀行外幣發行比例超過三分之一,最高接近半數,交通銀行7、8月均有20款左右的外幣産品發行,在9月超過了半數,除此之外,其餘各家在外幣理財産品的發行上都意興闌珊。在股份制銀行中,除了招商銀行之外,其餘銀行單月發行量也較少,基本都不足10款。
“三季度外幣理財發行數量達到了一年中的低谷,很多人也在説下半年不要買外幣理財産品,主要原因在於人民幣升值預期,可能對會此類産品造成衝擊。”農業銀行外匯交易員李煒告訴記者,投資者不僅要承擔産品本身價格波動風險,還要承擔可能的匯兌損失。
正是因為在扣除管理費之後的預期收益率降低,銀行在發行上才會如此謹慎。而記者也看到,在三季度發行並到期的25款短期外幣理財産品中,基本以保證收益的債券貨幣市場類産品為主,年化收益率集中在0.9%~2.3%,競爭力與吸引力明顯不足。
其中,僅有一款澳元産品——中國民生銀行的“非凡理財外匯1006期澳元理財産品(3個月)”——因得益於澳元回暖,實現了5.7%的預期收益率。雖然之前匯率走勢因澳大利亞國內局勢有所震蕩,但在9月18日,澳元兌美元匯率突破0.94大關,創兩年來新高,並且距離0.9848的歷史最高點相去不遠。
四季度短期産品仍為主力
三季度以來,期限在3-6個月的短期理財産品、期限在1個月及以下的超短期理財産品成為發行的主力,一些理財産品研究機構均認為,在加息預期升溫的大背景下,這一趨勢在四季度將延續。
在短期理財産品領域有一定運作經驗的光大銀行,其上海分行一位理財師認為,短期理財産品之所以風險低,是因為銀行短期理財産品是銀行投資於銀行間債券市場、貨幣市場、信貸市場、資本市場等,是一種向公眾發售的具有較高收益的産品,且為了留住高端客戶的資金,部分銀行願意將自身收益部分讓渡於投資者,以較高的收益回饋給高端的客戶。如果央行一旦加息,這些産品的收益率也會水漲船高。
“當然,在選擇理財産品的時候,要關注産品投資範圍和預期年化收益率,留意短期理財産品的申購、贖回費率,要仔細研究説明書,還要經常關注銀行公布的信息。”該理財師&&。
除了期限以外,産品類型的發行趨勢也因為政策的&&而有了絕對的扭轉。截至9月15日,信貸資産類的産品已由過去半壁江山的發行數量銳減至1.52%的佔比。
對此,銀率網理財産品分析師在接受理財一週報記者採訪時&&:“之前銀信新規的&&是考慮到銀行的風險,以及銀行貸款的資金量及流向不在監控範圍內,由此制定的相關政策。雖然暫時為信貸類産品的發行帶來了一定的干擾,但是信貸類産品確實在銀行理財産品中彰顯了自己的實力,無論從收益上,還是産品的兌付上,綜合下來要強於其他類産品。當市場再次調整的時候,有可能對於銀信合作的産品限制放鬆。”
黃金挂鉤類産品收益欠佳
根據財匯資訊統計,三季度共有44款銀行理財産品收益未達標。其中,以黃金為主要挂鉤標的的中國銀行“匯聚寶HJB10089-V澳元金上加金(3個月)”實際收益情況與預期相差最遠,僅實現1%的年化收益率。和該款産品一樣,三季度到期的多款挂鉤黃金理財産品的表現也不理想,全面跑輸金市——9月25日,國際金價以每盎司1299.8美元再度創下歷史新高,而黃金飾品價格也漲至每克350元,又創歷史高點。
值此金價高點,仍有銀行“迎難而上”,繼續推出挂鉤黃金的理財産品。比如中信銀行推出一款“中信理財之樂投1001期(A款)黃金挂鉤人民幣理財産品(94天)”,挂鉤黃金價格,並且,由於該産品收益將以美元支付,投資者還必須承擔3個月産品到期後的匯兌損失風險。
需要指出的是,該産品並非單邊看漲的産品,其結構設計為:“如果2010年11月22日倫敦時間倫敦現貨黃金下午定盤價≥2010年8月20日倫敦時間倫敦現貨黃金下午定盤價+目標上漲金額,産品年化收益率=8%;反之,則産品年化收益率=0.1%”,即基本為零收益。如果對結構內容判斷不準,零收益風險較高。
儘管挂鉤黃金的結構性産品收益率欠佳,但從整體情況來看,結構性産品的收益率仍然領跑市場。從預期收益率統計排名可以看到,恒生銀行股票挂鉤部分保本“月月賞”美元/人民幣理財産品預期年化收益率達到36%,花旗銀行的“挂鉤中華區指數基金”人民幣産品以25%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排名第二;中資銀行中,交通銀行的“得利寶 沃德添利”人民幣理財産品以20%的預期年化收益率排名第三。此外,平均每月都有10餘款結構性理財産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超過10%。
銀行發行産品思路迥異
根據財匯資訊統計的數據可以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今年三季度以來,工、農、中、建、交以及郵儲銀行這6家國有銀行理財産品發行數量和趨勢大相徑庭,呈現出不同的産品發行策略。統計數據顯示,工、交、農、中這4家在三季度都達到了一年中的發行高峰,另外2家都是達到一年中的最低谷。
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建設銀行,根據財匯數據顯示,該行在8月份一款産品都未發行,7月和9月雖然突破了“0”,但也均低於5款。
在上市的股份制銀行中也有一些特立獨行甚至發行策略是反其道而行的銀行。比如廣發銀行,在其三季度發行的為數不多的理財産品中半數以上都是外幣理財産品,8月份發行的4款更是一款人民幣産品都沒有,全部為外幣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