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針對百姓理財的龐大市場需求,各家銀行都推出了名目繁多的理財産品。
然而,記者發現目前銀行理財市場普遍存在産品設計複雜、信息披露不透徹、投資收益“含糊不清”的通病。業內人士提醒,銀行理財沒有專家,只有贏家和輸家,高收益必然伴隨着高風險,投資者在選擇理財産品的時候,一定要謹慎鑒別,切不可盲目跟風。
理財市場存在三類缺陷
通過廣泛走訪銀行、採訪投資者、徵詢專家意見,記者發現目前銀行理財市場存在三類缺陷,需要投資者特別加以關注:
一是産品結構設計複雜,産品説明書中運用的大量專業術語,已經超出普通投資者能理解的範圍。
二是新産品信息披露不透徹,産品設計存在一定陷阱。投資者殷先生告訴記者,最近流行一些新興方向的理財方式,比如投資藝術品和黃金。
三是針對中小投資者的理財産品單一,投資收益披露含混不清,“固定收益”難以保障。記者發現,銀行在向客戶推薦理財産品的時候,往往承諾至少能夠獲得固定收益,但實際上,産品合約上並不允許所謂“保本條款”。
銀行具有風險提醒義務
專家認為,面對龐大的理財市場需求,銀行應進一步開拓金融産品創新,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同時,還應加強對風險的警示。
廣東舜華律師事務所律師廖治超説,理財産品應提供更為人性化的産品説明,面對客戶的諮詢,銀行的理財專員應當恪守職業操守,詳細解答客戶提問,積極履行賣方風險提醒義務。
老百姓在購買理財産品的時候,也應當通過各種渠道詳細了解産品情況,以及合約內容,維護自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