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0-09-10 作者:記者 唐霽/馬賽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
|

|
|
記者 劉作文/攝 |
伊夫島是隸屬於法國第二大城市馬賽的最小的一個島,也是最著名的一個島。每天在從馬賽港口駛往伊夫島的游艇上都排滿了前去參觀的人,據説旅游旺季時參觀者每天超過千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如此渴望登上這個小島,為的就是探尋大仲馬著名小説《基督山伯爵》裏的情節和線索。 記者登上前往伊夫島的游艇,身後是艷陽下繁華的馬賽港。 在《基督山伯爵》中,年輕的代理船長愛德蒙 唐泰斯遠航歸來,準備和相戀多年的女友完婚。但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看似鮮花簇擁的歸途和他所熟悉的馬賽港,已經佈下了一個置他於死地的陷阱。就在唐泰斯舉行婚禮之際,他被捕了,而且被宣布為極度危險的政治犯,被投入伊夫島上的死牢。 記者乘坐的游艇在海上航行了不多會兒,就看見在蔚藍海水中央出現了一個小島,小島上有一個城堡,這就是著名的伊夫島和島上的監獄——伊夫城堡。伊夫島是一個面積為3公頃的石灰岩小島,城堡的顏色和島上礁石的顏色非常接近。城堡的內墻呈正方形,三個塔樓朝着三個方向。島上一片荒蕪,四週風急浪高,這裡當監獄的確非常合適。 導游樊尚向記者介紹説,伊夫島位於從馬賽港駛往大海的咽喉要道。1516年,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在馬賽停留期間,發現伊夫島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於是下令在島上修築城防。1531年,伊夫島上的防禦城堡完工。此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部隊曾多次攻打馬賽,但都因為伊夫島發揮了重要的防禦作用無功而返。從1580年到1871年的近300年時間裏,伊夫島被改造為國家監獄。1844年,大仲馬的小説《基督山伯爵》出版,取得了巨大成功,伊夫島因此名聲大噪。1890年,伊夫島向公眾開放,人們從全世界湧來尋找《基督山伯爵》中的人物:唐泰斯和法裏亞神甫的足跡。 城堡共有三層,每一層的牢房門口處都挂着著名的囚犯的名字。一層進門左手邊和正對面的牢房的牌子上分別寫着“愛德蒙 唐泰斯,基督山伯爵”和“法裏亞神甫,1811年”,這裡參觀的游客最多。法裏亞神甫是個真實存在的人物,也是惟一從伊夫島上逃出的犯人。大仲馬根據這個素材,創作了唐泰斯在法裏亞神甫幫助下逃出伊夫島的故事。 唐泰斯和法裏亞神甫的牢房都非常狹小,沒有窗戶,異常陰暗。按照小説情節,後人專門在兩個牢房之間挖鑿了一條通道。墻上挂着一個電視屏幕,反復放映着《基督山伯爵》電影裏的相關畫面。 唐泰斯在死牢中痛苦地度過了14年。有一天突然聽到墻壁裏有奇怪的響聲,原來是隔壁牢房的法裏亞神甫一直在鑿壁準備越獄,但是計算錯了方向,通道挖到了唐泰斯的牢房。和法裏亞神甫的相遇成為唐泰斯的生命轉折點,老神甫幫他分析出陷害他的兇手。唐泰斯最終逃出伊夫島,找到了法裏亞神甫告訴他的藏在基督山島上的大批財寶,化身基督山伯爵,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復仇計劃。 現在從虛構的故事回到真實的歷史。在導游的帶領下,記者爬上城堡的第二層。這裡的牢房空間比樓下的寬敞很多,並帶有窗戶和壁爐。這裡關押過的犯人身份極為顯赫。從牢門銘牌可以看到,伊夫島上的第一名犯人是1580年被關押的當塞爾姆騎士。還有一個銘牌記錄着伊夫城堡關過一個名叫讓-巴蒂斯特 沙多的船長,他的船於1720年將鼠疫帶給馬賽城,導致約10萬人喪生。 導游介紹説,這一層的牢房中,最著名的要數“鐵面人”的牢房了。這個人物在伊夫島上的出現得益於大仲馬的另一部小説《鐵面人》。真實的歷史事件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一名神秘的人物在巴黎的巴士底獄去世。他被囚禁了整整34年,至死都戴着一具天鵝絨面罩。這宗法國歷史上有名的懸案被大仲馬移花接木,把囚禁地點改為伊夫島,把天鵝絨面罩改成鐵面罩,小説的主人公幻化為國王路易十四的孿生兄弟。 走進“鐵面人”的牢房,記者發現這裡已經被改造成大仲馬展覽館。展覽介紹了大仲馬的生平和家族史,還有著名的“基督山伯爵城堡”。基督山伯爵雖然是大仲馬虛構出的人物,但作者本人對這一角色極為喜愛。大仲馬從1846年開始在法國北部伊夫林省馬爾利港建造基督山伯爵城堡,並於1847年搬入這座城堡,但由於大仲馬本人不善理財和奢華的生活,他很快就面臨破産。1848年大仲馬不得不變賣城堡裏的傢具,1849年乾脆把整個城堡都拍賣了。今天,基督山伯爵城堡已經成為法國國家文化遺産。 在伊夫城堡裏還有一項非常吸引人的“展示”:在陰冷的牢房墻壁上,可以看到很多犯人刻下的圖案和文字。刻字一般都是囚犯自己的名字和被關押的年代,而圖案則更加精緻。據導游介紹,整個城堡裏共有90塊刻有名字和圖案的墻磚,都是犯人為打發苦悶的生活,用玻璃瓶碎片、小刀、釘子,甚至是指甲在石頭上雕刻的。 天氣晴朗,碧海藍天,游客們紛紛隔着牢房的鐵窗向外望去。也許,被關押在這裡的犯人曾站在同樣的位置,眺望同樣的方向;也許,唐泰斯已經縱身入海,游向令他愛恨交加的馬賽港。我想起熱情的導游樊尚的話:“登上伊夫島的游客,都是大仲馬小説的讀者。他們來到這裡,為的是自由地遐想,重溫和小説有關的一切記憶。”
|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