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售卡有噱頭 貪圖禮品被"釣魚"
2010-09-07   作者:  來源:
 

    “最近雖然很多辦信用卡的地攤從大街小巷和地鐵站裏一下子消失了,但我卻莫名其妙地接到不少推銷辦信用卡的電話,看來辦卡騷擾真是難消停啊。”客戶吳女士近日向本報記者反映,她被辦信用卡送禮的噱頭吸引,差點遭到“釣魚”洩露個人信息資料的經歷。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發卡利用送禮“釣魚”的情況屢屢出現,銀監會針對發卡亂象也提出了信用卡營銷將禁止單一採用發卡量計件提成的考核方式。
   
    電話營銷發卡“搞花頭”

  客戶吳女士告訴記者,她於近日在公司上班時接到一個自稱是辦信用卡的營銷電話,對方&&只要她辦理農行信用卡,就可以得到一張世博會門票作為禮品。當時,客戶吳女士從上海地區發放的世博大禮包中已經有了一張門票,手頭正好還缺少一張,因此對這一辦卡“送禮”活動頗感興趣。
  “我原本以為就像在地攤上辦信用卡,填好申請合約就能拿到世博會門票了。”客戶吳女士&&,發卡營銷員告訴她由於最近辦卡地攤受到“清理”很難在市中心擺,所以發卡採用電話營銷的方式。營銷員會將信用卡申請合約寄給客戶吳女士,讓她填好後回寄,等銀行對辦卡審批通過後,吳女士就能得到作為禮品的世博會門票了。
  細心的吳女士隨後向農行網點諮詢是否有這一“辦卡送禮”時,網點的工作人員&&近期並未聽説。農行信用卡中心客服熱線的工作人員也對記者&&沒有辦信用卡送世博會門票的活動。這令客戶吳女士覺得接到的所謂電話營銷發卡在“搞花頭”。

  利用送禮“釣魚”屢現

  當客戶吳女士質問打電話來的發卡營銷員究竟是不是農行員工時,對方支支吾吾就挂斷了電話。吳女士對此愈加懷疑,並且了解到部分朋友最近也遇到了電話營銷發卡的情況,雖然在申請合約上填好個人信息資料並附上身份證複印件回寄,但遲遲沒有收到電話營銷員承諾贈送的禮品,相當於是被“釣魚”了。
  “最近發卡利用送禮來‘釣魚’的情況頻頻出現,尤其是在電話營銷發卡中。”一家股份制銀行的信用卡中心市場部人士劉先生對記者&&,原先客戶在地攤上現場辦卡,一手填資料一手拿禮品。但電話營銷發卡通常都是等客戶辦卡通過審批後再送禮品,因此出現部分營銷員向客戶口頭承諾的禮品卻不兌現。
  信用卡業內人士劉先生同時也提醒:“另一種發卡‘釣魚’的情況更惡劣。由於目前各家銀行散發在外的信用卡申請合約很容易得到,一些不法分子擅自打着銀行名義在外找客戶辦卡,實際是在套取客戶的個人信息資料,然後冒用客戶名義辦信用卡惡意透支。從吳女士反映的內容來看,很可能就是碰到了這種情況。”

  行業背景 發卡計件提成將被禁止

  “營銷員發信用卡的主要收入都是計件提成,固定底薪很少。”一家中資銀行的發卡營銷員王先生對記者坦言,前些年發一張信用卡可以提成120到150元左右,但目前每張卡只能提成30到50元。而且發卡送給客戶的禮品基本是營銷員自己掏腰包購買的,隨着發卡提成減少,部分營銷員為減少成本就想出了利用送禮“釣魚”發卡的主意。
  據記者從信用卡業內了解,由於大多數發卡營銷員是以外服形式工作,並不享受銀行正式員工的福利待遇,所以為拿到提成經常出現各種違規行為。例如,不同銀行的發卡營銷員為完成指標,會互相交換甚至購買客戶信息資料,這造成屢屢有客戶投訴莫名其妙“被辦卡”。
  銀監會在今年8月就《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明確&&根據收到的關於商業銀行信用卡營銷行為的投訴中反映的問題,對單一採用發卡量計件提成的考核方式、片面介紹業務信息、隱瞞重要信息等行為做出了禁止性規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發表使用。
 
相關新聞:
看看哪家銀行卡收費最划算 2010-09-03
上市銀行銀行卡收費增34.54% 2010-09-01
消息人士稱銀行卡升級成本達1000億 2010-08-12
“銀行卡危機”暴露銀行管理漏洞 2010-08-03
不易察覺的三大銀行卡費用 2010-08-02
 
頻道精選:
[財智頻道]天價奇石開價過億元 誰是價格推手?[財智頻道]存款返現赤裸裸 銀行攬存大戰白熱化
[思想頻道]左曉蕾:信貸此時放鬆調控將前功盡棄[思想頻道]謝和平:發展和掌握低碳核心技術
[讀書頻道]《五常學經濟》[讀書頻道]投資盡可逆向思維 做人恪守道德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