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事求是地説,對於土地財政的情感,歷來都存在着民間和學界詬病,而地方政府極其厚愛的事實,也並不奇怪。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功經驗和經濟增長的奇蹟,可圈可點之處頗多,但和土地財政沒有任何關係,相反,正是由於當初在宏觀稅制設置上的不合理,導致地方政府為了挖掘財源將眼光盯向了土地,使得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畸形地寄託在土地的收益上面。 數據可以顯示房改的10多年來,我們如何將中國經濟、社會、民生與土地逐漸捆綁在一起:從1998年到2009年,中國土地有償使用收入飛速增加,由507億元上升至1.5萬億元。據中國社科院財貿所研究,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佔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3%上升至2008年的11%,其中,在房地産步入“瘋狂”的2007年,土地有償使用收入達到12150億元,佔全口徑財政收入的比重高達15%,年均增長率39.5%,而在房地産最為瘋狂的2009年,土地出讓總價款比2008年增加了驚人的63.4%。 一方面是賣地收入的暴增,另一方面卻是地方債務的日益沉重。據銀監會主席劉明康的説法,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貸款餘額為7.38萬億元,同比增長70.4%,即使在中央清理地方融資平台的情況下,為了維持2008年已啟動項目的資金鏈,地方融資平台將肯定將繼續借貸,而借貸的抵押品就是土地。 在土地財政的模式下,財富分配更加畸形,土地財政的基本路徑是:首先,通過低價從農民手裏拿地;其次,通過極力維護高房價,繼續掠奪大眾的財富。在土地財政的模式下,房地産本身完全成了搶奪居民財富的工具,甚至祖宗幾代人的財富最後都集中在一套房子上面。現在的住房,掠奪居民的財富高達10多萬億,真正成了財富黑洞。同時,土地財政本身導致的高房價還擴大了社會內部貧富的嚴重分化,對社會和諧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土地財政模式下,中國的産業結構嚴重畸形,整個中國的經濟正在墮落成一個擊鼓傳花的財富游戲,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都爭先恐後進入房地産業,直接導致我們賴以發展的製造業日益萎縮,逐漸喪失競爭力,這將最終使得經濟呈現“空心化”,整個經濟體將演化成一個只追逐財富分配,而不創造財富的“傳銷化”體系。對於中國經濟而言,當前最大的危險即在於此。一個經濟體,如果大家都不做實業,不搞科研,不提高核心競爭力,而只玩虛擬資本和房地産,只追逐短期利潤,只熱衷炒作,最終的結果就是競爭力的喪失和經濟的崩塌。 正因為如此,一旦土地儲備枯竭,游戲終結,可怕的結果恐怕不僅僅是金融系統大量壞賬的氾濫,更是産業結構的畸形和貧富分化的進一步加劇,而這很顯然,絕不是我們所追求的經濟發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