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銀監會發文規範銀信理財合作業務還不到一個月,信託産品已經出現了“改頭換面”再上市的苗頭。金融界網站金融産品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一期銀行理財産品周報顯示,在8月26日-9月1日各大商業銀行發行的130隻銀行理財産品中,組合投資類發行數量繼續居首,共發行49隻,佔總體發行數量的37.69%。這已經是組合投資類理財産品連續五周位居發行榜首。專家&&,銀信雙方或許在打政策的“擦邊球”。
周報顯示,當周發行的130隻銀行理財産品中,組合投資類發行數量為49隻,佔總體發行數量的37.69%,但佔比較前周回落13.31個百分點;處在第二位的是信託貸款類理財産品,發行數量為40隻,佔總體發行數量的30.77%。票據類、債券投資類和結構型理財産品分列第三、四、五位。 金融界網站金融産品研究中心人士認為,組合投資類産品由於投資方式多樣化,收益水平較高,且對各類資産的投資比例沒有確切要求,操作比較靈活,已經成為銀行發行的首選。 不過記者卻發現,一些銀行發行的組合投資類産品投資範圍包括信託貸款、信貸資産等。如一家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發行的按月開放資産組合型理財産品,其投資範圍包括該行挑選的優質企業的股權(收益權)、信託貸款、應收賬款等資産,以及債券、同業存款等法律法規允許的投資工具。另一家城商行此前發行的組合投資類産品的投資對象為優質信貸資産、銀行間市場國家債券、高等級企業債券等固定收益産品。 專家&&,目前不少銀行推出的産品都是投資於一個“資産池”,資産池中包含債券市場發行的各類債券、貨幣市場基金、新股申購、信貸産品、期權衍生品等各類風險不同的産品。“這種現象的出現是為了模糊産品類型、投資方向及投資標的,避免把産品歸類為信貸資産類的風險,甚至信託産品可包裝成混合類産品。”某理財産品研究機構人士稱。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記者&&,這很可能是銀信雙方在打政策的“擦邊球”。“目前銀行發行的組合投資類理財産品投資範圍包羅萬象,很多産品對於各類資産的比例也沒有説明,而且現在很多銀行在産品信息披露方面沒有做到位,所以即便在這類産品中包含了相當比例的融資類信託或者信貸資産,也很難引起投資者和監管部門的注意。 他&&,如果在組合投資類産品中信託或信貸類資産的佔比較高,就跟信託和信貸産品無異了,這種變種方式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