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馬湖"更名的"語意政治學"
    2010-05-24    作者:邱果果    來源:長沙晚報

    江蘇有着千年歷史的駱馬湖,最近卻鬧起了一場“改名風波”。原來有人擅自把湖名改成了“馬上湖”!原因據説是因為“駱馬”諧音“落馬”,“犯了忌諱”。 (5月23日《揚子晚報》)

    具有千年歷史底蘊的“駱馬”,都能被聯想成“落馬”。可見,只要沒事瞎琢磨,抑或心裏有鬼,那沒準任何兩個不相干的字連一起,你都能洞悉其不為人知乃至“別有用心”的一面來。不信,你點開新聞跟帖,會發現有好事的網友,把全國大多數省市名稱都“聯想”了一遍,牽強附會之下,任何一個名字都難保“政治正確”啊。
    由此可見,“聯想真可怕啊”!而且套這邏輯,我這話都是“居心叵測”的——因為“聯想”倆字,都可能被看成某企業的名諱。但,這還真是聯想出來的,自己嚇自己。
    以前,我們當然也見過類似的改名動議,比如新聞報過,河北曾嫌“石家莊”不夠大氣,重慶也曾嫌“菜園壩”、“黃泥磅”、“李家沱”等地名鄉土氣息太濃太土氣,都想改為摩登氣派的現代名,可最後都不了了之。
    這就告訴我們,地名更改不是某些人一廂情願、拍拍腦袋就能改得了的。雖然它可以短期內聚集相當的新聞效應,但最終結果反而可能是迫於輿論壓力,“打回原形、維持原判”。比如這次的駱馬湖改名風波後,俗氣的猶如麻將桌上的“馬上湖”廣告牌,早已不知蹤影。據説,這次主導改名的並不是人們主觀臆想中的地方官員,而是所謂的“旅游策劃大師”和一些地産商,政府一直很謹慎,並未認可。
    這註定了這次改名不過是出滑稽戲,翻不了什麼大浪,不過是些旅游企業和房産企業耍的噱頭,玩的文字游戲,而看現在情勢,沒準等於玩火,最後還得砸自己手裏。不過,既然戲已開幕,就得從中悟出點道理,不然豈不愧對演員?
    假如,我們以最大的善意揣測,駱馬湖更名真的只是一些商人投機取巧、揣摩上意,最後偷雞不成反蝕把米,那麼提供給他們揣摩機會的現實土壤,也不容小覷。比如,官場將趨吉避兇趨利避害顯化的事例,就有長春市某法院門前高懸的“辟邪寶劍”,及河南宜陽縣國土資源局門口內嵌的巨型八卦圖。駱馬湖改名其實正是和這些風水“地標”一脈相承的,不同的,只是改名體現在文字修辭學和語義學上,卻一樣都不隱晦,都是赤裸裸的權力美學的體現。
    在這裡,讀懂官場。這些雖然只相當於權力場域的鑲邊或花飾,但是都在點滴處將建築政治學和語意政治學,體現得淋漓盡致。唯一不同的是,這次駱馬湖改名,當地政府人員沒有直接高調參與和推動,可並不代表他們完全不知悉此事。那些公交站牌和大型戶外廣告牌矗立之處,未必沒有他們的默許和容忍,甚至是靜觀其變的潛性試探。
    地名是一種文化遺産,這是國際共識,隨意改變地名往往會給文化傳承帶來難以彌合的裂痕。類似駱馬湖這樣的具有文化名片效應的景區,它與人們的&&不僅在生態上,而且在文化上,在情感上,都與當地人血肉相聯。它不是屬於政府或某個管委會或某個樓盤開發商,而是屬於全民。包括更名在內的開發,必須交由全民進行公告討論。這才是正道。

  相關稿件
古城古鎮:文化遺産正遭遇“文化異化”[圖] 2008-11-04
古城古鎮:文化遺産正遭遇"文化異化" 2008-11-04
馬六甲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産 2008-07-21
五糧液釀造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2008-06-27
2008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項目[圖] 200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