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進口:對市場心理影響大於直接作用
    2010-07-0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多進口百萬噸玉米對我國玉米市場的直接影響並不大,卻有可能對我國玉米不斷看漲的心理有所打壓

  今年四五月份以來,關於玉米進口的傳聞在市場上甚囂塵上,目前部分外資企業已在具體操作實施。在我國限制玉米進口四年後重提進口問題,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多進口的百萬噸玉米相對於我國每年消費近1.5億噸玉米的巨大需求,只是滄海一粟,對我國玉米市場的直接影響並不大,然而,經過市場放大及期貨機構的炒作,有可能對我國玉米不斷看漲的心理有所打壓。

  兩方面因素造成市場糧食緊缺的假象

  專家認為,在我國庫存充裕情況下,玉米市場價格不斷推漲,其主要原因就是我國農民儲糧方式及收入水平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常年售糧的模式讓不少企業感到無所適從,也對企業生産的安全庫存始終有一種緊張感,因此在日常收購中不得不加價收購,從而進一步推高玉米市場價格。
  儲糧方式的變化讓農民能夠較長時間保存玉米,由原先的集中賣糧轉變為常年、隨時賣糧,能夠根據市場信息得到更大的收益。另外我國惠農政策的不斷深入實施,農民收入有了較大的提升,“不著急賣糧”已經成為大多農民的心聲,售糧習慣開始改變。
  過去,售糧一般都集中在春節前和備耕前,而現在售糧時限開始從新糧下來一直持續到來年6-7月份。農戶手中余糧要重新估計。以前市場一般認為截止到6月份,農戶手中基本上不會再有餘糧,但從實地考察來看,吉林玉米主産區農戶手中余糧不在少數,儘管具體數量難以估算,但是至少和市場預計的農戶手中已經沒有玉米或僅有很少量的玉米不一樣。
  吉林省糧食經濟研究所所長劉笑然認為,企業為安全生産需要儲備穩定的糧源,農民儲糧為追求最大的利潤,兩方面因素結合就産生了市場糧食緊缺的假象。

  玉米進口一定程度造成市場恐慌

  專家認為,今年我國從美國進口玉米,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市場的恐慌,使得市場加大了對於玉米供應不足、供需缺口將會進一步放大的預期。
  據《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今年我國發放的玉米企業進口配額僅僅280萬噸,這一部分轉基因玉米的進口,一般是作為再加工出口給其他國家,我國自身消費量並不大。而相比于我國年均玉米消費量1.5億噸左右,僅僅杯水車薪,如此規模的進口量不會對於我國的供需局面産生太大的改變。此類進口基本上是以企業從國外進口其他農作物時的附屬條件為主。但是玉米進口的出現,確實使得市場中出現了一定的恐慌,加劇了我國玉米“供應不足”這一流言的傳播。
  業內人士認為,國內玉米價格上漲,給國際玉米價格帶來一定的優勢,由此産生了南方部分加工企業對進口的需求。但從長遠看,中國放開玉米進口的消息已經成為CBOT的炒作對象,如果大批量進口玉米的消息成為事實的話,國際玉米價格將應聲上漲,與國內的價格差別也將進一步拉近。在我國庫存較為充裕的情況下,加大玉米進口有可能壓制不斷上漲的玉米價格,但是也可能因此導致農民收入減少,種糧積極性有所降低。因此,玉米進口應當限定數量,不能過度增多進口數量,能夠在市場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響即可。

  更重要是依靠國內資源解決問題

  本輪玉米價格上漲,很多專家認為搞不清,市場上流言四起,很多分析多數是人云亦云,亟須相關部門做好調查研究,而不是盲目地跟風炒作,因此摸清市場底數非常關鍵和必要,在當前情況下,更不能盲目擴大進口數量,衝擊國內玉米市場。
  首先,對當前農民儲糧模式變化給予充分的分析和預測。農民由年底和春節前集中賣糧的情況已逐漸減弱,正在轉向常年、分散賣糧,“惜售”、“等價”將是今後農民在玉米銷售方面的主要心理。因此,政府及市場能夠給予一個相對準確的市場價格預期非常必要,讓農民能夠有一個賣糧計劃,而不是盲目地儲存。
  其次應該正確認識和界定“囤糧”的問題。正是因為農民儲糧模式的變化,玉米深加工企業收購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恐懼”,一方面收購量得不到穩定的保障,另一方面由於市場價格相對較高,臨儲政策不能及時啟動,這兩方面的原因已經讓深加工企業非常擔心,因此不得不囤積相當一部分糧源,以備不時之需。正是由於對糧源的擔心,加工企業也不得不抬高收購價格,從市場上搶購糧源。
  第三,適度進口,平抑價格,更要減少玉米深加工的下游産品的進口量。這個“進口”應該是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進行操作的,並不是隨意為之。由於多數進口並不能解決目前玉米深加工企業庫存緊張的問題,因此更重要的還是依靠國內資源解決問題,今後還將繼續限制玉米進口的數量,以免對我國玉米市場造成更大的影響。

  相關稿件
玉米價格反季上揚 2010-02-01
飼料消費省到黑龍江採購玉米將享受補貼 2009-12-25
玉米市場價格反季節上揚 2009-12-21
登海種業:超級玉米明年放量 2009-12-18
東北90萬噸玉米快速入關 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