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流動性吃緊 欲求助資産證券化
分析人士認為,大力發展信貸資産證券化時機似已成熟
    2010-07-01    作者:記者 文婧 孫韶華/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隨着前期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疊加效應的顯現,貨幣市場流動性自5月中旬以來持續吃緊,長期作為資金拆出方的國有商業銀行飽嘗了“錢緊”的痛苦,截至6月底這一現象已暴露無遺——據WIND統計顯示,6月1日至29日,國有商業銀行累計在銀行間市場拆入資金10658.9454億元;而在此前5個月中,國有商業銀行在銀行間市場全部是資金凈拆出。在銀行“攬儲大戰”再度重現的同時,市場相傳將全面放行的信貸資産證券化也成了銀行系統資金面抒困的一個重要渠道。

  需求 資産證券化推行時機已成熟

  記者了解到,我國在信貸資産證券化方面已經進行了一些試點:2005年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發布《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建行和國開行據此分別發行了MBS和ABS,2007年浦發、工行、上汽通用汽車金融公司等機構也發行了部分證券化産品。“但次貸危機的出現顯然阻斷了我國資産證券化發展的步伐,直到2009年,我國銀行資本充足率問題逐漸凸顯,銀行普遍要求放開信貸資産證券化以增加資本充足率,緩解資産期限錯配問題,提高資本效率,同時社會各界對進一步發展信貸資産證券化也&&出了很高熱情——從當前的形勢看,大力發展信貸資産證券化的時機已經成熟。”一位接近央行的市場觀察人士對記者説。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在接受《經濟參考報》採訪時&&,在這個時候若全面放行信貸資産證券化,最可能的原因還是新巴塞爾協議的實施對中國銀行業的壓力。據悉,全國性商業銀行在資金市場上的角色從凈拆出方到凈拆入方的轉變,顯示出5月中下旬以來銀行系統資金面整體旱情之嚴重。“我們既需要風險資産的剛性增加以匹配8%的經濟增長目標,又要維持資本充足率不變,現在我們的銀行採取的辦法就是充實自己的資本,從市場上籌資或者自己內部積累。”他認為,如果假定沒有針對分母的辦法,在未來幾年內單獨依靠分子(資本金)是不夠的,然而,繼續擴大籌資又會擠佔其他企業的融資渠道,在此背景下,能夠相對緩解風險資本快速剛性擴張的信貸資産證券化應聲而出。
  “除此以外,此前我國商業銀行的天量放貸也是信貸資産證券化推出的一個重要原因。”魯政委&&,在此輪危機中,我國信貸快速膨脹,不僅總量擴大,期限結構的不匹配也進一步加劇——即貸款期限都過長。為了緩解上述矛盾,提高銀行資産的流動性,信貸資産證券化顯然是一個較好選擇。
  “外匯佔款比重的下滑、資本充足率達標要求是信貸資産證券化放行的短期因素,長期因素是市場對直接融資渠道和投資品增加的必然要求。”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説,作為一種風險相對較小的良好投資品,信貸資産證券化的擴大更多的是一種“水到渠成”。接近央行的觀察人士指出,信貸資産證券化是近代金融創新的重要代表,曾一度被視為各國金融行業實現快速發展的不二法門,但隨着全球金融海嘯的出現,包括信貸資産證券化在內的全部信用衍生産品的發展前景都蒙上了一層陰影。而事實上,信貸資産證券化本身只是一種金融手段,背後附着了收益與風險的轉移,無所謂好壞,它對金融市場和宏觀經濟的作用主要取決於如何設計和使用。美國信貸資産證券化發展過快,使用過於氾濫,而監管又嚴重缺位,成為了助推次貸危機的幫兇,但這並不能抹殺信貸資産證券化之於金融體系創新的重要作用。

  原則 複雜産品靠邊站 向過度證券化説“不”

  雖然市場傳言全面放行信貸資産證券化將成為《信貸資産證券化試點管理辦法》修改的主要內容,但信貸資産證券化在我國擴大時所面臨的風險仍然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中國銀監會紀委書記王華慶日前在公開場合&&,我國應堅持審慎推進資産證券化,明確禁止過度複雜的證券化和再證券化。他解釋説,此次全球金融危機表明,保持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的適度隔離有利於防範危機的發生,尤其當金融市場還處於發展初期的時候。他認為,過度的資産證券化打通了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降低了銀行貸款審查的激勵,模糊了自營和代客業務之間的界限,使得銀行不再堅持“客戶為本”的理念,這些問題在此次危機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因此,銀監會堅持審慎推進資産證券化,明確禁止過度複雜的證券化和再證券化,嚴格控制不良資産和沒有穩定現金流資産的證券化。 
  中國銀行間交易商協會執行副會長、秘書長時文朝日前在“中國場外金融衍生産品發展第二屆高峰論壇”上&&,我國進行信用衍生産品創新時,必須把握實需原則,開發簡單的、基礎性信用衍生産品。首先,産品結構要簡單、透明。結構簡單的産品容易被投資者理解,風險也更加容易計量和控制,從而有利於市場保持較高的透明度。簡單産品還有利於監管當局把握關鍵風險點,並能通過有效的風險管理措施和風險控制指標體系防範風險,確保市場的平穩有序發展;其次,要嚴格控制産品杠桿率。我們應嚴格控制衍生産品創設規模,通過設置杠桿比例上限和嚴格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防止杠桿無限放大。此外,産品要服務於實體經濟需求。我們在推動信用衍生産品創新時必須基於實體經濟需求,不能讓信用衍生産品市場發展脫離實體經濟基礎。
  對於不良資産證券化,魯政委認為可以,但是要將信息披露清楚,給予高收益率,讓風險偏好、追求高回報率的投資者來購買。也就是説,要賣給合適的人。

  推進 加強市場建設,適時擴大參與者範圍

  一位接近央行的人士向記者透露,信貸資産證券化的全面推行還需市場建設的進一步完善及參與主體等各項事宜的確定。
  據介紹,在市場建設方面,首先,應盡快&&規範性規章文件,為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市場的發展建設提供保障;其次,要消除資産證券化産品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相互割裂、分別定價的格局,建立統一的交易平台和交易機制,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找到比較可靠的收益率曲線,推進資産證券化産品的合理定價;第三,適時推出競爭性做市商制度,強化做市商的信息報備要求,提高信息披露和報備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考慮建立風險敞口報告機制;第四,探索建立完善託管結算平台,健全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流通轉讓機制。最後,培育完善信息評級機制,明確評級機構對評級結果的責任和義務。短期內可借鑒美國的“雙評級”制度,即對證券化産品,應有至少兩家評級機構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評級方法作出評級,以弱化信息不對稱的投資風險。
  在市場參與主體方面,這位人士&&,我國應加速非金融機構資本進入。據悉,從目前的試點情況看,我國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仍然主要在銀行間流通,甚至出現了很多銀行間相互持有對方證券化産品以提高資本充足率的情況。而目前我國非金融機構,特別是民間資本已經具備了足夠實力,在充分加強市場建設的前提下,應適時擴大信貸資産證券化産品市場參與者範圍,並由專門行業自律組織進行培訓,保證參與主體規模的不斷擴大和交易理性程度的進一步提高。

  相關稿件
推進資産證券化避免“表外貸款”窘境 2009-12-30
信貸資産證券化或將走出尷尬境地 2009-12-14
信貸資産證券化呼聲再起 2009-12-03
銀監會新規着重銀行流動性風險監管 2009-10-30
信貸資産證券化有望進一步擴容 2009-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