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民關注"財政收入8萬億":守護民生是要務
    2010-06-29    作者:記者 於璐/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據報道,今年前五個月中國財政收入3547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8362億元,增長30.8%。結合下半年預期,全年可能將實現8萬億,這意味着中國政府將成為全球第二富裕的政府。
  針對不斷增長的財政實力,網民最關心的是,能否更多地體現在民生領域,向中低收入者傾斜,向弱勢群體靠攏,不斷向“國富民強”邁進。

  應向弱勢群體傾斜

  網友認為,與人均收入相比,中國的稅收其實已經很多了,擔心稅負過高將影響國家經濟穩定,提出稅收政策應更多地向弱勢群體傾斜。
  署名梁旻松的博客文章説,我國的人均收入水平還在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以下,但即將成為世界財政收入第二大的國家。也就是説,從稅率來講,我們其實已經超過了經濟發展水平所對應的水平了。
 署名賈振華的博客文章也指出,在當前監管制度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我個人覺得財政收入不易太高,最大限度地向低收入人群傾斜。太高的財政收入必定會增加居民負擔,嚴重影響居民收入的增加。
  梁旻松則用拉弗曲線闡述了稅率與稅基的關係:拉弗的理論是一個假説,在稅率上升時,會造成經濟的衰退。道理很簡單,人們是可以根據稅率對自己的經濟活動進行空間和時間上的調整。如果稅率上升了,人們可以少勞動或者不勞動,可以少投資甚至不投資。而且,人們還可以把投資活動轉移到其他低稅率的地方。因此,如果加稅後真像拉弗先生預言的,造成經濟衰退的話,本來想通過漲工資、調收入結構來達到增加國內消費、降低對出口依賴的話,可能就成為竹籃子打水了。
  有網友認為,在個稅方面,年收入12萬元以上群體繳納稅收佔全部個稅收入的1/3,也就是説另外2/3的個稅都是由年收入低於12萬元的群體繳納的。所以,國家應調整稅收政策,使高收入者承擔個稅收入大頭。

  切實提高勞動者收入

  許多網友呼籲,財政收入的增加應伴隨着勞動者收入的普遍提高,讓勞動者感受到國富帶來的好處。“國富民強”應是發展中國家不懈追求的目標,基礎夯實了,經濟發展、長治久安的大業才能穩固。
  署名乘風而去的博客文章説,通常而言,財政收入的大幅增加,意味着個人和企業的納稅負擔加重。到目前為止,我國個人所得稅的起徵點是2000元,如此低的起徵點加重了個人的負擔。而且,我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比重是逐年下降。

  上好“用之於民”這一課

  除大力提高千千萬萬勞動者收入外,許多網友都指出,國家應充分利用既有的雄厚財政基礎,增加對關乎國計民生領域的投入,真正做到“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提升百姓福祉。
  署名鄭獻霖的博客文章説,據統計中國社保方面的支出佔GDP的12%,但發達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通常都在30%以上,甚至有些國家一半的財政收入都是用於社保方面的。
  博主“曲慶剛”説,財政蛋糕越來越大,而如何合理切分這塊蛋糕,提高支出質量,是擺脫經濟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值得考量的問題。署名秀才江湖的博客文章也指出,在財政收入不斷雄厚的背景下,今後國家應將財政支出多向弱勢群體傾斜,讓更多的老百姓都看得起病、上得起學。
  另外,眾多網友擔憂,在財政收入高增長的背景下,財政支出能否做到公正透明,“三公”消費能否遏制。
  鄭獻霖説,如果大手大腳花錢的習氣不能受到遏制,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在全球的名次將會一直處在“不好意思”公布的狀態。面對近來頻頻曝出的政府“豪華採購”“天價餐”事件,我們的政府官員卻是極力用所謂的“業務需要”來辯護。
  鄭獻霖指出,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府,不僅在重大問題的決策上,尤其是牽涉到財政收入、支出上必須公開透明化,這本來就是建設法治社會的題中應有之意,也是最方便、最有力的反腐手段。唯此,才可能提高政府和官員的公信度,才能贏得社會信任。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