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2010-06-09 作者:徐俐敏 魏劍生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
 |
|
游人在武夷山九曲溪上漂流。 記者 張國俊/攝 |
建甌作為福建第一個以皇帝年號命名的千年古邑,素有“八閩首府”之稱。公元733年,從“福州”和“建州(今建甌)”各取首字設置“福建經略使司”,這是“福建”域名最早的出處。千年的厚重歷史積澱,孕育了建甌獨特、燦爛的“閩源文化”,也成為今日“閩&一家親”的淵源之所。 近年來,隨着兩岸關係的“春江水暖”之勢,建甌在“唱對&戲”的格局中,通過全力弘揚、發掘“閩源文化”,促進了閩&文化交流日盛,經濟合作頻繁,成為建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軟實力”。 建甌“北苑禦茶”是在對&文化交流熱潮中迅速崛起的一朵茶界“奇葩”。台灣茶葉協會一行專門到北苑禦茶園的故地——建甌東峰鎮桂林村百年烏龍茶園尋根問祖。桂林村這片有着160年以上歷史的茶園面積僅15畝,種植的茶樹品種在當地名為矮腳烏龍。1990年9月,台灣茶界泰斗吳振鐸教授經過縝密的科學考證,確認桂林村的矮腳烏龍就是台灣青心烏龍的祖先,是台灣享有盛譽的“青心烏龍”和“凍頂烏龍”茶的祖籍園。 為見證閩&烏龍茶品種的歷史淵源,1991年6月,南平地區行政公署、福建省茶葉學會和建甌政府對這片茶園立碑保護,所立“百年烏龍”碑文寫道:“採制半發酵茶的烏龍茶樹品種,其栽培與加工技術均源自福建,引入台灣後,迄今成為台灣茶區的主要栽培良種,與台灣的青心烏龍有親緣關係。” 近年來,建甌的茶文化研究氛圍濃郁,整理出版《建甌茶文化經典》、《建甌吟》、《燦爛的建甌歷史文化》等書籍,吸引了眾多茶業界人士,尤其是研究閩&茶業關係的專家學者前來論道,架起了閩&茶文化交流的&&。 以茶為“媒”,建甌與台灣譜寫祖脈親情;通過民間文化的“橋”,建甌與台灣彰顯濡沫之交。當地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民俗活動“挑幡”與台灣有一段宿緣。相傳民族英雄鄭成功在福建招兵買馬,籌備收復台灣之事,建甌城郊許多造船工匠紛紛追隨請戰。數年後,凱旋而歸的建甌將士把軍旗帶回,高挂於竹竿之上,競相擎持,以示紀念,久而久之便演化成“挑幡”活動。 近年來,建甌“挑幡”經過民間藝人的藝術創新,進而成為建甌的民間藝術精品,堪稱“中華一絕”,先後60多次應邀到全國各地表演,在港澳&及東南亞引起了很大反響,“挑幡”成為增進海峽兩岸人民情誼的橋梁紐帶。 台灣文藝界也對建甌情有獨鍾。在去年建甌舉辦的“閩源文化藝術節”上,來自台灣的國畫大師江逸子先生認為,“閩源文化”博大精深,“建寧府孔廟”是閩境古代存留的最大的縣級孔廟。江逸子欣然向“建寧府孔廟”獻上一套孔子及其“十哲”弟子銅像,以助熾盛建甌歷史文化名城儒風。目前,全國乃至全世界同類雕像僅塑三套,皆由江逸子創作,另兩套分別展於在&&和孔子故里——山東曲阜。 建甌與台灣的文化情感的紐帶牽動了日益頻繁的經貿往來,來建甌參與農業技術合作、投資興業的&&日增。台灣彰化的蘇賜安、蘇阿水兩兄弟,投資創辦了閩北地區最大的竹製品加工企業之一;台胞李朝義從島引來的“&梗2號”優良稻種免費在建甌3個鄉鎮試種推廣;台胞賴春貴看好建甌玉山鎮汲溪村優美的生態環境,投資開發1000畝茶園,要在這裡種出最好的茶葉,獻給海峽兩岸的同胞。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