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紅袍的前世今生
    2010-06-09    作者:來建強 金文蓮    來源:經濟參考報

    武夷山茶農按傳統製作技藝對茶青進行手工搖青。 記者 張國俊/攝

    今年3月底,張藝謀、王潮歌、樊躍創作的第五部印象作品——“印象大紅袍”在武夷山正式公演。與“印象鐵三角”的前作“印象劉三姐”“印象麗江”“印象西湖”“印象海南島”有所不同,這次以山水實景、宏大絢麗場面打造的“印象”主角是茶。
  大紅袍,烏龍茶係武夷岩茶之王。茶界泰斗張天福曾對其評價:“凡茶香種種,有品種香、土壤香、氣候香、加工香,武夷岩茶四香具備。”而王者大紅袍,自然匯聚了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地武夷山的靈秀清透氣息,更具不同凡響的品質與韻味。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大紅袍傳統製作技藝的傳承人葉啟桐對大紅袍的來歷做過多年考究,據民間傳説,因大紅袍生長於武夷山懸崖之上,每年採摘時節,茶農訓練猴子攀崖採摘,採茶猴身着紅背心,因此得名。還有一種傳説,唐朝初年,有位秀才進京趕考,夜宿武夷山天心廟,半夜時分秀才突然腹痛難忍,廟中住持急忙泡來一碗茶,秀才喝下頓覺一身輕鬆。秀才考取狀元,衣錦還鄉時,就將身着之紅袍披在那棵解除他病痛的茶樹上。
  “而現在比較可信的説法是,産大紅袍的茶樹嫩芽呈紫紅色而得名。”今年已66歲的葉啟桐説。
  從歷史的塵埃中一路走來的大紅袍並沒有傳説中的那麼輕鬆,而是歷經了風風雨雨。大紅袍的前世是武夷茶,起源於唐代,興盛於宋,多以蒸青糰茶出現,即龍團鳳餅。元朝,武夷山有禦茶園,每年進貢的茶葉達5000餅。明朝初年,因為上流階層的飲茶習慣發生很大的變化,武夷茶因此備受冷落,禦茶園疏於管理,茶樹枯敗,武夷茶便難以踏足宮廷。此後,武夷山人求變求新,將團茶改為散茶,併發明了將揉曬、發酵、焙烤相結合的制茶新工藝,這是茶葉發展史上最輝煌的突破,也是武夷岩茶和大紅袍獨特製作技藝之淵源。
  清末,從福建武夷山至中俄邊境的買賣之城恰克圖約4500公里的“萬里茶路”開通,包括大紅袍在內的中國茶生意向外擴張有了陸路通道。萬里茶路的經營者,都是來自非産茶區的山西商人。電視劇《喬家大院》就有章節説到,晉商喬致庸帶領喬家商隊從武夷山販茶之事。
  曾經聞所未聞大紅袍之人,恐怕後來有許多就是從《喬家大院》的這部電視劇中了解到武夷山茶葉。然而,在當年卻恰恰相反,是武夷岩茶成就了喬致庸,或者説,沒有“萬里茶路”,也就沒有“喬家大院”。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武夷岩茶再次由盛而衰,跌入最低谷時,武夷山茶園總數僅存千畝,年産茶僅百擔,這與喬家商隊早年一次從武夷山就販賣出上百船茶葉量相比,差距着實是懸殊。葉啟桐説,除了飲者喜好取捨決定了大紅袍的興衰外,民生富裕與否也是極其重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國力蒸蒸日上,百姓過上小康生活,健康、天然的茶飲隨之再度輝煌,成為世界第一飲料。
  近年來,以大紅袍領軍的武夷岩茶市場需求突飛猛進。武夷山市的茶葉科研人員,經過反復試驗、攻關,大紅袍無性繁殖獲得成功,經專家鑒定,無性繁殖的大紅袍保持了母樹的優良特性。目前,武夷山有茶園11萬畝,大紅袍的栽種面積就達4萬多畝。2006年5月,武夷山市政府為保護珍貴的大紅袍母樹,決定對其停採留養。2007年10月,最後一份母樹大紅袍茶葉送交國家博物館收藏,成為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惟一現代茶葉。
  隨着“印象”的上演,為大紅袍的今生增添了不少新故事。“印象大紅袍”以“物”言“悟”,以茶老闆為首的“印象茶館”中的夥計眾人作為線索,引領觀眾進入一個又一個讓人應接不暇的故事片段。從“聽茶吟詩”到“二仙鬥茶”,再到展示武夷山人繁複細緻的制茶工藝,環環相扣。
  導演並不僅僅意圖做一個“大紅袍”茶葉的全景廣告,而是在整個紛繁錯落的表演裏教化觀眾能夠“放下”:放下煩惱,放下抱怨,放下痛苦,放下鬱悶;然後拾起“輕鬆”,拾起“清凈”,拾起“感激”,拾起“幸福”。
  “茶”的精髓不在於工藝的繁複,沖泡規矩的浮淺,而是需要一種悠然淡定的心境,才能夠品嘗出真味道。而這種心境恰恰是現代社會中大多數人心中逐漸消逝的情懷。葉啟桐認為,飲一次茶就是把浮躁的俗心煩事放下的那個短暫的心路歷程,唯有其時才能把複雜的事情變簡單,使冷淡的心情變溫暖。“這不單單是茶的文化和精神,也正是現在社會正需要的一種尋找自然,回歸溫暖的心境。”

  相關稿件
武夷山:政府“租山養綠” 2010-06-09
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美景如畫[圖] 2008-12-03
張藝謀將在武夷山執導《印象•大紅袍》 2008-11-19
【圖片新聞】武夷山迎來暑期旅游高峰 2007-08-01
武夷山風景區:不給導游回扣 生意更加紅火 2007-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