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企業透視我國玉米加工行業發展出路
    2010-06-01    作者:記者 李鳳雙 王曉明    來源:經濟參考網

  作為國內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長春大成集團十餘年來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自主創新實現了從深加工向精加工、從原料單一化向多元化、從技術引進向技術輸出、引領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四個“歷史性轉變”,化“危”為“機”開闢出嶄新發展局面,為我國玉米深加工行業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從“深加工”向“精加工”轉變

  在長春大成集團的會議室裏,記者看到一棵碩果滿枝的“大成玉米樹”:樹的底部是玉米種植基地;樹榦包括玉米澱粉、麩質粉、纖維飼料和玉米油;樹冠是玉米精深加工産品,包括變性澱粉、澱粉糖、生物質化工醇等八大類産品。
  據了解,大成集團從1996年創立就提出,不能走單純的産能擴張之路,必須不斷由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轉變,拉長産業鏈條,提高産品附加值,把玉米深加工發展成一個真正的黃金産業。到目前已發展為國內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業集團,年加工玉米300萬噸,産品主要有澱粉糖、氨基酸、生物基化工醇、變性澱粉、蛋白及纖維飼料等幾大系列一百多個産品,是世界最大的賴氨酸供應商,在生物發酵、生物化工及非糧原料多元化上具有世界領先的技術優勢,僅次於美國IDM和嘉吉公司,是綜合實力全球排名第三的玉米精深加工企業集團。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曾經困擾東北廣大幹部群眾的“東北現象”至今還讓很多人記憶猶新。特別是作為我國第一玉米大省的吉林,更出現了玉米“儲不下、運不出、用不了”的尷尬局面,成為名副其實的糧食大省、財政窮省。長春大成集團董事長徐周聞説,玉米深加工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限制初加工産品的生産,通過政策引導和支持,引領行業向産業高端轉移。他説:“我們的澱粉生産已經2年沒有擴大規模,2009年5月份前,行業不景氣加工一噸澱粉虧損500元,我們基本不再生産澱粉,而是從山東購買澱粉,自己主要生産下游産品,向精加工要效益。”
  記者採訪發現,大成集團擁有目前全世界最先進、産業鏈最長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群,十多個企業通過看不見的地下管道彼此相連,上游企業的産品通過地下管道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下流企業作為生産原料,玉米完全被吃幹榨凈,産品附加值從2倍、5倍到8倍、10倍,甚至幾十倍,同時省去了許多乾燥、包裝、儲存、運輸等環節,使産品成本處於全行業最低的水平。大成集團總經理辦公室主任王永安説:“在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上半年,玉米深加工全行業虧損,我們仍然實現了贏利,主要就是産業鏈條長,加工成本低,産品附加值高。”
  業內專家認為,大成集團立足自主研發,走精深加工的路子,不斷提高産品附加值,向精深加工要效益,指明了玉米深加工行業未來發展趨勢,為全行業的發展做出了典範。
  從原料“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
  2008年,佔全球玉米産量一半的美國實施了新能源法案,大量的玉米被用來生産燃料乙醇,引發了全世界對糧食安全的熱議,我國以玉米為原料的深加工企業也遭遇了原料瓶頸的制約。特別是飼料用糧的逐步增加,玉米逐漸由過剩變成供需平衡,遇有自然災害等風險,甚至發生與人爭糧現象。
  大成集團在國內同行業中率先開闢原料“多元化”新路,糖蜜的利用在發酵産品獲得成功,秸稈制糖也取得重大突破,可有效替代玉米生産化工醇。專家認為,伴隨國內玉米加工能力的不斷擴張,整體玉米供求形勢已經開始發生微妙變化,近兩年來吉林省玉米加工企業經常發生因原料緊張而導致減産、停産現象,大成集團在原料“多元化”方面的有益嘗試,使全行業對未來的發展看到了曙光,實現了有效的原料替代,産業未來的發展才有了出路。
  2008年,大成技術人員遠赴廣西考察蔗糖壓榨過程中産生的廢料糖蜜的利用問題,既實現廢物再利用,又為玉米澱粉糖尋找替代品,經過反復試驗,糖蜜的利用首先在發酵産品獲得成功,提煉之後的糖蜜投到生産線上後能收到産品收率高,成本低,既經濟又清潔環保的好效益。王永安説:“後期又試驗了木薯、甜菜糖、秸稈糖等多種糖産品,實驗證明,只要是糖,都是生産氨基酸和化工醇很好的原料。”
  普通秸稈制糖技術,特別是利用秸稈製作乙醇等,糖的利用率低,資源消耗大,生産成本高,難以實現大工業生産。大成集團技術總監褚臘林説,他們自主研發的用秸稈制糖生産化工醇技術,含糖量佔總量的57%,即兩噸玉米稈可製成一噸多糖,其成本相當於玉米糖的成本。褚臘林給記者算了筆賬:玉米籽粒與玉米秸稈的成本比為1:1.6,全國每年玉米産量1.6億噸左右,秸稈産量約2.6億噸,如果把秸稈資源有效利用起來,全國農民可增收1560億元,增收比例高達67%,又可帶動玉米秸稈的收集、運輸和加工制糖業的發展,有力支持農村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目前小試已經成功,正在進行中試,預計年底前能夠建廠。”他説:“我們率先實現了從玉米原料平台向多糖原料平台的轉變,為企業發展找到了更為廣闊的原料空間。”

    從“技術引進”向“技術輸出”轉變

  前些年,我國的玉米深加工企業,多數是手工作坊式的生産,一無人才、二無技術,沒辦法只能花大價錢從國外引進,還經常抬不起頭來。徐周聞帶頭創辦的黃龍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是我國第一個現代化的玉米深加工企業,當初就採取了全套引進策略,從生産工藝到機器設備到軟體包全部從國外引進,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但涉及到一些關鍵技術時,外國公司卻明確表態:多少錢都不賣。十年前,他們與全球較大的一家企業談技術合作,跑到上海去,等好幾天,人家最後只給五分鐘時間,而且堅決不同意將技術拿到中國來。
  大成集團從創立伊始,每年投入科研經費1億余元,先後建立了一個設計研究院、四個獨資或控股的研究所以及多個合作研究單位,常年聘請7位國外知名專家立足自主研發,到目前很多技術已經取得世界領先優勢。褚臘林介紹説,6年前,外國人壟斷賴氨酸生産技術,我國賴氨酸90%依賴進口,外國人以每噸6萬元的高價賣給我們的飼料企業。“大成人自主研發,培養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高效優良的新菌種,開發出世界首創的65%賴氨酸新産品。”他説:“目前,全球賴氨酸總量100萬噸,大成就有60萬噸,佔60%,有權制訂標準,左右全球市場價格。”
  作為高效飼料必需的添加劑,大成的賴氨酸以先進的技術降低成本,過去五六萬元一噸的賴氨酸現在還不到1.5萬元,有力支持了國內養殖業的發展。徐周聞回憶説,在2008年底一次會議上,全省養殖行業150多人集體給他鞠躬,他們認為由於大成賴氨酸的發展,有力推動了全國的養殖業,全國飼料行業發展至少提速10年。
  “科技創新、自主研發”不但支撐了大成集團的發展,也讓他們有了和外國大公司叫板的實力。兩年多來,有着近百年賴氨酸生産史的日本“味之素”公司,一直在美國及歐洲多國因知識産權問題起訴大成,形勢四面楚歌,大成一方面立足自主創新,另一方面積極應對挑戰,最終在美國“337”調查中把對方的專利打成了無效,是中國企業在“337調查”中全面勝訴的第一家。
  褚臘林説:“我們培育出的賴氨酸新菌種,每一個基因都打上了大成的烙印,由於掌握了全球領先的技術,也令外國同行刮目相看。”據他介紹,美國嘉吉公司總裁、可口可樂公司全球副總裁、韓國希傑公司總裁等多家世界500強公司高管都專程到大成集團考察洽談。如今,不少外國企業想用高價買他們的技術,有的要求合資在外國建廠,大成集團不用投資一分錢,只需承擔建設和培訓任務,就可並佔有一定的技術股份。
  專家認為,技術問題,是一個企業乃至一個行業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大成集團自主研發多項技術取得世界領先優勢,是奠定其今天在世界玉米加工行業有一席之地的關鍵因素,企業要發展,行業要進步,就必須有技術做支撐,大成立足自主研發加強技術創新也值得國內同行借鑒。

    從“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轉變

    吉林省經濟專家宋冬林認為,以石油為代表的化石資源,其資源的有限性已成為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重大隱患。大成集團利用生物質資源開發替代石油的化工産品,生産出的植物化工醇受到世界很多大公司的廣泛歡迎,層次更高、戰略意義更大,“植物化工”的概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率先引領全行業發展思路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大成集團植物化工醇,從催化劑研發、生産,到工業化的工藝技術、核心設備製造,均是自主創新,自主研發專利技術。産品有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等,不但可以替代石油産品,而且有石油産品不具備的優點,是一種新型的化工材料。王永安説:“植物化工醇有許多石油基化工醇不可比擬的優點,原料可再生,生産過程中低排放,清潔環保,符合當前世界發展潮流。”據他介紹,大成植物化工醇産品,以其綠色環保的特點,受到國外多家著名大公司的青睞,如今大成的産品不愁賣,各地經銷商都搶着要貨。美國寶潔公司月用丙二醇2000噸,美國AOC公司月用1500噸,廣泛用於生産汽車風擋玻璃、內飾材料、保險杠等;美國杜邦公司用作可降解纖維聚酯;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用於生産可樂瓶……
  據了解,為了替代石油生産植物化工醇,大成集團從本世紀初就開始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自主創新,探索以玉米、薯類、秸稈等可再生植物資源為原料,生産化工醇産品。2004年建成了2萬噸的中試廠;2007年建成了世界首座也是唯一一座年産20萬噸的大規模生産廠,2008年10月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全面驗收,並取得多項技術進步,單廠産能也由20萬噸提高到40萬噸,産品供不應求。目前,他們正在全力建設興隆山百萬噸化工醇生産基地,預計2011年上半年投産。
  宋冬林等專家認為,大成集團植物化工醇的出現,以可再生資源有效替代了石油等資源,不僅實現了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生産出綠色環保産品,符合新時期發展方向,將在世界範圍內掀起一場由石油化工向植物化工的深刻變革。

  相關稿件
吉林玉米加工企業今夏可能斷糧 2010-05-07
玉米加工:亟待建立“政策+市場”新機制 2009-04-29
吉林成世界玉米加工“第一車間” 2008-07-11
玉米加工胃口猛擴 糧食安全形勢再添變數 200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