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網民建言民資新36條:要防止“空轉”
    2010-05-17    作者:記者 張小潔/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促進民間投資的“新36條”亮相,《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也於近日全文發出。網民認為“新36條”意義深遠但要防止“空轉”,國家應在制度上給予民營經濟更多保護,為其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有助於資金從泡沫領域轉向實體經濟

  網友普遍認為《意見》&&意義深遠,或可緩解大量資金涌入樓市、股市。
  新浪網博主“牛刀”認為“新36條”&&説明中央已經意識到房地産經濟靠不住,“這種以壟斷、掠奪、欺詐、暴利和暴力為形態的産業,給中國經濟帶來深重的災難,如不儘早擺脫對房地産的依賴,中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也將毀於一旦,並帶來社會動蕩。”“牛刀”指出,支撐高房價的最大權重的民間資本,將被有效吸引到許多重要的産業,既發揮了這些資本效能,又有利於形成壟斷産業的競爭格局。
  經濟學博士馬光遠則&&“新36條”有助於實體經濟發展壯大。他在其搜狐網博客中撰文指出:“當下中國到處蔓延着急功近利的歪風邪氣,特別是在樓市泡沫的帶動下,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都爭先恐後進入房地産業,在房價暴漲的情況下,進入房地産的一個月的收益都遠高於辛辛苦苦做實業一年的收益,做實業成了最沒出息的選擇。長此以往,意味着大多數資源將集中在房地産業,關係國計民生的實體産業和高新技術領域的資源將逐步萎縮,最終造成中國經濟的‘空心化’,整個經濟體將演化成一個只追逐財富分配,而不創造財富的‘傳銷化’體系,這是中國經濟未來面臨的最大的危險。”

  如何保證落實是關鍵

  有網友指出,政策“解放”民資的決心很大,但光有條文還遠遠不夠,如何保證落實是關鍵,否則政策無異於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一些網友提及,2005年&&的“非公36條”即因措施不夠細化、操作性不強,而束之高閣,警示“新36條”切莫重蹈覆轍。
  “實事求是地説,‘民間投資36條’無論是基本精神、內容,還是基本要求,和五年前頒佈的‘非公36條’並無多大的分別。比如,在投資領域上,‘民間投資36條’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進入的領域,‘非公36條’亦基本覆蓋,只是更加具有操作性。‘民間投資36條’並沒有很大的實質性的突破,在電信、石油等領域,民間資本只能以參股,而不能以獨資、控股的方式進入,五年前如此,五年後依舊。”馬光遠建議,要給有志於做實業的民間資本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把游離的民間資本引導到實業中來,引導到攸關中國經濟未來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産業上來,既是圖存,也是救亡,其意義不容低估。

  啟動民間投資不是救急

  “發展民營經濟首先要解決認識和理念問題,即充分認識到啟動民間投資不僅僅是救急,是充當公共投資的接力棒,是為中國未來的市場經濟奠定一個良好的微觀基礎。”馬光遠如是&&。
  搜狐網博主“知逢”認為,“解放”民營資本應先明確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如何實現國企以及民企的公平競爭?在允許民資進入的許多領域,國資已經牢牢掌握了話語權,民資除了服從原有語境外沒有其他選擇。很多民企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當政府鼓勵民資參與鐵路建設和營運時應和者不多,交通運輸、石油天然氣等領域存在同樣的問題甚至更嚴重。那麼,國企既有的利益格局能被打破嗎?
  第二,地方政府跟國企關係曖昧,例如所謂的“國進民退”本質就是地方政府跟國企共謀利益,可以將兩者看作一個整體,也就是説在處理涉及國企、民企的問題時政府公正性十分可疑,那麼民企進入就存在很大風險。
  第三,民企投資常常因為明顯不合理的行政干預等因素遭受損失,陷入申訴無門的境地,最後只能吃“啞巴虧”。所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民企的聲音順利發出來?民企進入不暢可不可以對政府提出問責?

  相關稿件
民資准入油氣領域 “新36條”措辭謹慎 2010-05-14
“新36條”的新意 2010-05-14
“新36條”雷聲響過 期待政策甘霖 2010-05-14
“新36條”松綁民資 更松綁政府自己 2010-05-14